本報記者 葉偉
“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等新技術的發展為交通出行的安全、節能、環保提供新的上升通道,有望實現全方位安全性和智能保護;同時也使得汽車安全的邊界不斷擴展,安全的復雜性、跨界性特點突出?!敝袊嚬こ虒W會理事長張進華在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智能安全大會上表示,需要完善頂層設計,積極推動政策法規的研制,同時加強安全測試評價技術研究和產業生態協同合作,共同構建安全保障體系,破解技術難題、促進創新融合,推動高級別智能網聯汽車的落地和規?;瘧谩?/p>
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智能網聯汽車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取得顯著進展。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乘用車L2級輔助駕駛滲透率達到62.1%,L3/L4級自動駕駛準入/測試試點穩步推進。其中,在L4級示范方面,截至2025年4月,我國已累計發放測試牌照超過1.03萬張,已開放道路測試里程超過2億公里。
“國家發布頂層戰略規劃,推進關鍵技術研發、豐富測試示范場景,加速推動智能化、網聯化水平和滲透率提升?!睆堖M華說。
中國一汽高端汽車集成與控制全國重點試驗室主任王德平表示:“汽車產業加速變革,推動汽車正在從單純的出行工具轉變為集智能、舒適、個性化于一體的移動空間。同時,消費者對汽車的期待大幅躍升,不再僅著眼于基礎出行功能,電動化、智能化、信息化成為消費者購車的關鍵因素。這些都加速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p>
智能網聯汽車快速發展的同時,與之伴隨的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張進華表示,汽車電池安全、預期功能安全、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等新課題,正不斷對智能網聯汽車行業提出更高要求。同時,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面臨技術快速演進帶來的法律法規沖突、倫理風險、權責界定模糊、標準滯后、測試驗證不充分等問題。
“汽車面臨十大核心安全:主動安全、被動安全、電池安全、充電安全、操控安全、功能安全、預期功能安全、通信安全、數據安全、電磁安全?!蓖醯缕奖硎荆S著汽車電動化發展,動力電池安全性已經成為新能源汽車轉型的核心難點;隨著汽車智能網聯化的發展,主動安全和信息安全需求急劇增加。此外,智能網聯快速發展,車輛資產多元化,外部暴露端口多樣化,車輛全生命周期、全鏈路網絡安全風險激增;車輛數據資產復雜,數據處理節點多,傳輸鏈路長,合規風險高,異構環境下的數據統一管控難;精準冗余設計、冗余通道間獨立、冗余切換邏輯及時和確性,多系統間安全機制不沖突已成為技術難題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數字交換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鄔江興表示,隨著智能網聯汽車的快速發展,傳統安全防護機制已難以應對功能安全與網絡安全深度融合所帶來的一體化安全新挑戰。
“網絡安全正成為影響汽車功能安全的重大不確定因素。比如,車載緊急呼叫系統旨在車輛發生故障或事故后能夠快速呼叫救援人員,但該功能安全系統若被黑客攻擊并利用偽造緊急情況,可能造成嚴重的網絡安全事件?!编w江興說。
多舉措保障安全發展
當前,智能網聯汽車處于邁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關鍵階段,如何系緊智能網聯汽車發展“安全帶”?
張進華表示,推進智能網聯汽車安全,亟需完善頂層設計,構建覆蓋法律法規修制定、關鍵技術應用、測試示范、準入許可、產品管理、基礎建設全方位的產業發展保障體系,加快智能網聯汽車標準法規供給,為高級別自動駕駛的落地和規?;瘧脿I造良好發展環境。
“完善的測試評價體系是發現和解決智能網聯汽車安全問題的關鍵?!睆堖M華說,當前,智能網聯汽車行業形成以模擬仿真、封閉場地測試、實際道路測試為三大支柱的測試評價體系,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仿真保真度偏差、極限場景局限、成本高等問題,但我國道路交通復雜,還應探索更科學、更適合國情的測試評價體系和方法,運用人工智能技術(AI)進一步突破仿真和場地兩大支柱的測評方法研究,降低道路測試風險。
張進華表示,智能網聯汽車涉及汽車、交通、通信、信息、電子等多個領域,交叉融合不斷加深,安全成為跨行業的復雜系統問題,也是全球性課題,這既需要有跨行業的協同,也要有跨區域的協同,更有產業上下游的協同,通過不斷完善機制,加強交流,推動在政策法規兼容、關鍵共性技術攻關、數據標準和監管、場景庫建設、測試評價等多方面的合作和協同,共同應對智能網聯新型復雜安全挑戰,形成體系化的安全保障合力。
王德平表示,創新突破全向主動安全技術,包括前向主動安全、側向主動安全、后向主動安全,實現360°全覆蓋;創新突破艙式車身架構、輕質高強混合材料車身及全維防護約束系統等被動安全核心技術;構建“電芯-控制-系統-整車-云端”五重安全屏障,為用戶打造零失控、零起火的堡壘級安全電池;創新突破車樁聯防,樁云預警等核心技術,打造“車”“樁”“云”三位一體充電安全體系;突破國產商用密碼算法應用技術,建設縱深防御系統,通過信息安全異常檢測持續安全運營等,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發展。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