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爭粉
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之一,合成生物開啟了“以生物造萬物”的技術革命,正逐漸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商務部投資促進事務局近日發布的《2025合成生物產業跨境合作發展報告》顯示,從醫療健康到農業食品,從工業制造到消費品,合成生物學應用版圖不斷擴大。預計到2030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場規模將突破700億美元。各國正在從多維度展開合作,共同促進全球合成生物學發展。
產業巨頭紛紛布局
合成生物是什么?
“就像組裝汽車一樣,合成生物學就是利用工程的方法來合成生物。”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劉陳立用形象的比喻解析生物再造的“密碼”——科研人員將基因片段、蛋白質等“零部件”有機地組合在一起,設計出新物質、生命形式。
“合成生物產業通過利用微生物、動植物細胞、酶等生物體的機能,生產出替代傳統石化原料、燃料和材料、化學品的各類產品,具有低碳、高效、可持續的特點,正加速崛起為新的‘黃金賽道’。”業內專家表示。
近期,眾多行業巨頭動作頻頻,宣布進軍合成生物領域。
今年7月,乳業巨頭伊利集團宣布,與合成生物學企業杭州恩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合資企業,聚焦合成生物技術在乳制品原料創新中的應用。該合作聚焦于定制化生物基原料,如母乳低聚糖(HMOs)、功能性益生菌。雙方合作不僅覆蓋原料研發,還將探索綠色制造工藝,減少傳統乳業生產中的碳排放與資源消耗。
8月11日,由安徽凱酰時代復合材料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安徽凱酰時代”)承建的寧德時代—凱賽(合肥)生物基電池殼制造基地項目公示。該項目總投資5億元,擬建設18條電池殼生產線及配套設施,達產后可形成年產250萬套生物基電池殼的生產能力。據悉,安徽凱酰時代由上海凱賽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產投平臺廈門溥泉私募基金管理合伙企業(有限合伙)以及卡淶復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12日聯合成立。
9月5日,金龍魚母公司益海嘉里金龍魚食品集團和酶制劑公司武漢新華揚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新華揚益海嘉里(富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資本2億元。該企業主要從事工業酶制劑以及生物基材料開發。
“合成生物學作為一項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全球科技和產業競爭的新焦點。”火石創造產研專家、產業招商智能體負責人劉淑靜告訴記者,產業巨頭們基于自身業務底層邏輯,戰略“卡位”前沿領域,意味著合成生物學迎來了商業化發展的新階段,同時也為行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
政策助力產業加速崛起
作為顛覆性前沿技術,合成生物產業正成為各國競相追逐的產業戰略高點。全球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布合成生物相關戰略部署和支持計劃。
2023年,《中國合成生物學2035發展戰略》發布。2024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重點推進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發展。
各地也紛紛出臺政策支持合成生物產業高質量發展。
9月1日,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深圳經濟特區促進合成生物產業創新發展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若干規定》)經深圳市第七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十次會議通過,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若干規定》是針對合成生物產業全鏈條發展的專項立法,聚焦深圳市合成生物產業發展痛點難點問題,從加強頂層設計、促進成果轉化、加速產品入市、優化產業服務、強化保障支持等方面作出規定,為深圳市搶抓全球生物技術與產業發展機遇,搶占合成生物產業發展主動權提供法治保障。
如今,深圳市對合成生物產業前瞻謀劃、科學布局,已初步構建起“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
9月15日,合肥高新區發布的《合肥高新區合成生物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明確表示,合肥高新區將聚焦合成生物技術在生物材料、生物醫藥、生物農業以及生物食品四大賽道的創新應用,促進要素資源集聚,推動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全國領先的合成生物產業集群。
合肥高新區將以補助、貼息、投資等形式支持重大成果產業化,設立不低于30億元的合成生物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同時在研發創新、平臺建設等關鍵領域加大扶持力度,推動產業良性、有序、快速發展。
今年8月,常德市制定出臺合成生物制造領域地方性法規《常德市促進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若干規定》,從財政資金支持、助企服務、要素資源保障等方面為合成生物制造產業發展提供法治保障。
“地方政府這一輪政策更注重產業生態的供給,包括深圳市的立法保障、研發平臺共享等政策舉措,為企業準入、加速研發進展保駕護航,給企業吃定心丸。”劉淑靜表示。
火石創造產業數據中心數據顯示,合成生物企業的空間分布與生物制造產業的空間分布具有一致性,均集中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3個地區利用當地資源形成了各自產業優勢。比如,京津冀地區生物制造產業發展門類最全,發展起步早;長三角地區成為重點企業聚集最多的地區,生物制造產業規模大;珠三角地區生物制造產業聚焦于化妝品原料、生物基化學品等領域。
“盡管前景廣闊,但合成生物學從實驗室走向大規模產業化,依然面臨研發成本高、倫理與監管滯后等諸多挑戰。”劉淑靜表示,未來可以結合人工智能賦能突破技術瓶頸、復制深圳市立法經驗等路徑,推進合成生物學在更多領域的產業化應用。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