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artner發布的2025成熟度曲線揭示四大趨勢:自主可控、生成式AI影響、基礎設施韌性及運營效率。
在解讀這一曲線時,Gartner研究總監張吟鈴強調,中國AI芯片2030年將占本土市場過半份額,開源大模型降低算力門檻,但企業需警惕過度投資。AI安全治理成為焦點,大語言模型可觀測性技術正在崛起等,這些趨勢值得關注。
據悉,Gartner的成熟度曲線將每一項創新技術從“萌芽”到“成熟期”劃分為技術萌芽期、期望膨脹期、泡沫破滅低谷期、穩步爬升恢復期和生產成熟期5個階段。
“這一理論框架幫助我們清晰地理解技術發展的生命周期,以及在不同階段企業應如何應對。”張吟鈴說。
具體來看,在技術萌芽期,新技術往往引起媒體和市場的廣泛關注,但商業可行性較低,主要是一些初創企業和大廠在進行概念驗證和POC嘗試。
張吟鈴分析指出,隨著技術進入期望膨脹期,大量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并存,市場熱情高漲,但多數企業仍持觀望態度。泡沫破滅低谷期則是技術經歷市場考驗的關鍵時刻,失敗案例增多,技術進行不斷改進和調整。穩步爬升恢復期,技術逐漸成熟,實際使用案例增多,市場理解和期望更加現實。最終,在生產成熟期,技術達到高值,實現廣泛應用并產生實際價值。
此外,張吟鈴指出,2025年的成熟度曲線呈現出自主可控計劃、提升生成式AI采用的影響、確保基礎設施韌性以及保持運營效率等在內的四大主題趨勢;與去年相比,并沒有太大的調整,這也反映出了趨勢的長期性。
首先是自主可控,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會采用自主研發的基礎設施軟硬件、工具,規避美國政府的技術限令。客戶側的強烈需求也在驅動供給側快速前行,本土軟硬件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采用與規模落地。
包括國產人工智能處理器、國產芯片服務器、自主可控數據庫、國產服務器虛擬化軟件等軟硬件產品,在Gartner成熟度曲線上都在快速地挪動。尤其是業界關注度較高的國產AI芯片,根據Gartner 8月份發布的關于中國芯片新興技術報告。Gartner預測:“到2030年,中國本土AI芯片廠商將在國內AI芯片收入當中占據超過一半的份額,并且在中國以外的市場也會占據超過10%的份額。”
其次是生成式AI采用的影響,以DeepSeek R1的為代表的高品質開源大模型問世,極大降低了AI推理對算力的需求,很多企業開始使用DeepSeek來部署AI應用。隨著AI應用的漸次落地,AI Agent和代理式AI開始火爆,這都對底層基礎設施的服務交付提出了新需求。
第三是基礎設施韌性,隨著千行百業數字化轉型的加速和深入,基礎設施作為其能力底座,需要有更高的穩定性、可用性和韌性,確保在面對不確定性問題時,它能夠抵抗,并且能夠快速恢復及提升自身適應性。在今年的曲線中,Gartner將低軌衛星和安全訪問服務邊緣SASE納入其中,就是希望業界能夠從網絡和安全角度,去考慮如何將兩個新興的技術運用到確保基礎設施的性能、韌性方面。
第四是基礎設施保持運營效率,受到經濟大環境影響,最近幾年IT預算增幅非常小,甚至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對于基礎設施的部門來說,需要進一步減少開支并提高效率;在這方面,部分技術及創新可以去利用,并且推動部門更有效率地運行。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把握趨勢,迎接挑戰?
張吟鈴強調,Gartner的基礎設施戰略成熟度曲線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當前基礎設施架構中的關鍵創新點及其發展趨勢。面對自主可控、生成式AI、基礎設施韌性和運營效率等四大主題趨勢,企業需要全面考慮自身需求和能力,制定合理的投資戰略。同時,面對AI基礎設施、生成式人工智能一體機和算力即服務等關鍵創新點,企業需要把握機遇,迎接挑戰,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