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慶陽
第25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以下簡稱“工博會”)9月底在上海舉行。本屆工博會以“工業新質,智造無界”為主題,匯聚了28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余家中外企業參展,超千項新技術新展品首展首發,集中呈現了我國工業“高端 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發展趨勢。
其間,“國家新型工業化暨‘十四五’工業重大成就展”集中展示了392項“極大、極小、極輕、極精、極智”的標桿展品,從第二代高溫超導帶材到智能體機床,從“華龍一號”核電裝備到AI驅動的工業機器人,全面呈現我國工業領域的創新突破。
新型工業化取得歷史性成就
開幕式上,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樂成明確指出,工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戰場、主陣地。“十四五”以來,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取得歷史性成就,2024年制造業增加值達33.6萬億元,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預計“十四五”期間制造業增加值增量將達8萬億元,對全球制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這一組數據印證了中國制造業的全球競爭力,也為后續產業升級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進一步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本屆工博會發布多項重磅政策與成果: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工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指引》,從空間布局、創新驅動、綠色低碳等維度為工業園區轉型提供路徑;上海市發布“上海市中試示范平臺”,旨在破解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助力科研成果快速落地工業化場景。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龔正表示,上海將牢牢把握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方向,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世界級高端產業集群。這一表態與國家“人工智能+”行動、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等政策形成呼應,凸顯出政策對工業創新的系統性支撐,從頂層設計到地方實踐,從技術研發到成果轉化,一套推動新型工業化的“政策組合拳”已逐步落地。
AI、算力和綠色技術重塑工業生態
本屆工博會的核心亮點在于技術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算力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等技術不再是“孤立展品”,而是嵌入工業全流程,成為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核心工具。
在“AI+工業”領域,智能體技術與工業場景的結合成為熱點。越疆機器人展示的“具身智能超級工廠”,實現雙足人形機器人、輪式機器人、多足機器狗的協同作業,企業無需大規模改造生產線,通過參數配置即可快速接入系統,形成“數據反饋—模型優化”的進化閉環;上海交大智邦推出的全球首款智能體機床,突破傳統工藝局限,無需人工經驗即可自主生成加工路徑,能夠顯著提升加工效率并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算力基礎設施方面,“算控安融合”理念首次提出并落地實踐。中科曙光網絡推出的國產工業邊緣AI計算平臺,可滿足工業仿真、電力調度等場景的實時算力需求。曙光網絡總裁劉立指出,工業算力需求正從“集中式”向“邊緣+云端”分級模式轉變,邊緣側需兼顧實時性、安全性與算力密度,而“算控安融合”通過統一平臺整合計算、控制、安全能力,可有效降低企業數字化門檻。
綠色能源不再是“附加項”,而是與工業裝備深度融合,成為制造業可持續發展的“標配”。上海電氣展示的全球首個風電耦合生物質綠色甲醇項目,將玉米秸稈轉化為綠色甲醇,填補國內規模化生產空白;中廣核數科的“和睦系統”作為我國首個自主核電站核安全級數字化儀控系統,已應用于33臺核電機組,保障安全運行80堆年。
全球產業鏈協同與自主安全并重
外資企業深度參與中國市場,并加速本土化創新。施耐德電氣推出機器運動控制“黃金四件套”解決方案,其在華研發投入年復合增長率超18%,30家在華工廠中包含2家“燈塔工廠”;三菱電機旗下本土品牌菱領推出專為中國市場定制的低壓產品,具備高耐用性與低功耗特性。施耐德電氣高級副總裁胡曉表示,中國完整的產業生態、豐富的應用場景,為工業自動化技術提供了“試驗田”,外資企業正從“產品輸出”轉向“本土化共創”。
集成電路領域的國產化突破尤為亮眼。“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應用展”匯聚70余家頂尖企業,其中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超90%。這些進展背后,是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鏈從設計、制造到封測的協同突破。
從引進技術到全球首發,從代工生產到自主研制,從追求規模速度到重視綠色低碳,中國的新型工業化建設,正在書寫新的篇章。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