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于大勇
今年9月中旬,小米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小米汽車”)宣布召回11.7萬輛SU7標準版電動汽車。該企業官方稱,本次召回意在進一步提升輔助駕駛功能的可靠性,雖然本次升級不需要物理更換任何零件,但仍按照召回程序進行了管理和備案——此前根據相關規定要求已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備案了召回計劃:召回2024年2月6日至2025年8月30日生產的部分SU7。
專家表示,召回本質上是使用風險管理工具,讓智能駕駛變得更安全。而合規召回并不意味著產品不安全。
輔助駕駛功能有待進一步完善
據了解,此次召回范圍內的部分車輛,在L2高速領航輔助駕駛功能開啟的某些情況下,對極端特殊場景的識別、預警或處置可能不足,若駕駛員不及時干預可能會增加碰撞風險,存在安全隱患。小米汽車通過汽車遠程升級(OTA)技術,為召回范圍內的車輛提供免費升級軟件,以此消除安全隱患。
“小米汽車此次召回意在提升輔助駕駛功能可靠性,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智能輔助駕駛的相關故障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或集中性。如果該問題不具有普遍性,相關企業可能不會采取大規模召回的方式來解決。”方融科技高級工程師周迪認為,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涉及多種復雜的技術和傳感器,可能會由于軟件算法、硬件兼容性等原因出現故障,小米汽車的召回行動表明其對輔助駕駛系統的安全性和穩定性非常重視,也反映出該領域可能存在一些需要集中解決的問題。
“小米SU7此次通過OTA完成軟件升級,本質上是智能駕駛系統底層邏輯缺陷的群體性暴露,具體表現為車道保持功能偏移率超標、自動緊急制動誤觸發頻次異常、NOP導航路徑規劃偏差等核心問題。”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介紹說,此類故障呈現兩大顯著特征:一方面場景依賴性極強,在雨霧天氣、特殊道路標線等復雜場景中,功能失效概率呈指數級增長;另一方面用戶感知存在滯后性,部分功能退化易被誤判為駕駛員操作失誤,導致問題發現周期延長。
“智能駕駛從研發到量產,最大難點不在常規路況,而在低頻、長尾與組合場景。隨著其裝機量級和行駛里程迅速放大,其系統會在真實世界的尾部樣本里不斷‘踩坑’,此時通過召回或OTA進行策略優化與邊界收緊,屬于健康的工程節奏。”知名商業顧問霍虹屹認為,從行業看,長尾識別、交互提示、接管策略、人手眼狀態監測、車速控制與領航變道邏輯,仍是故障與改進的高頻區域,但這并不等于系統失控,而是在把系統從“能用”打磨到“可控、可預期”。
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缺陷產品召回技術中心今年3月發布的《汽車召回用戶指南》,召回是指汽車生產者對其已售出的汽車產品采取措施免費消除缺陷的活動。生產者在召回過程中會及時發布產品缺陷信息,并采取補充標識、修理、更換、退貨等措施免費消除缺陷。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共實施汽車召回233次,涉及車輛1123.7萬輛,分別較上年增長8.9%和67%。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通過OTA方式實施召回19次,涉及車輛406.8萬輛,同比增長246.8%,OTA已成為汽車召回實施的重要方式。
據了解,今年以來,相關部門在汽車召回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頻頻表態,旨在加強汽車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保障消費者權益。
2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3月1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汽車召回用戶指南》;8月中旬,《市場監管總局 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加強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品召回、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與規范宣傳的通知(征求意見稿)》發布;9月中旬,工業和信息化部公開征求《智能網聯汽車 組合駕駛輔助系統安全要求》強制性國家標準意見。
“相關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規定對促進車企重視智能輔助駕駛安全性意義深遠。”在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聯合創始發起人袁帥看來,一方面規范了車企的生產行為,確保產品的一致性和質量穩定性;另一方面通過規范宣傳,避免車企夸大輔助駕駛功能,誤導消費者對產品安全性的認知。“這些政策相互配合,從產品準入到召回管理再到宣傳監督,全方位督促車企將智能輔助駕駛安全性放在首位,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在提升智能輔助駕駛方面,企業和政府部門需協同發力。”袁帥認為,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投入,專注于算法優化、傳感器技術升級等領域。通過大量的實際路況測試和模擬實驗,不斷改進和完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提高其在復雜環境下的適應能力和可靠性。建立嚴格的質量管控體系,從零部件采購到整車生產,每一個環節都進行嚴格檢測,確保產品質量符合高標準。
袁帥認為,企業應加強與消費者溝通,及時收集用戶反饋,對產品進行持續改進。政府部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智能輔助駕駛的責任界定和安全標準,為行業發展提供法律保障,加強市場監管力度,建立常態化的監督檢查機制。政府部門還應推動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完善,引導企業按照統一標準進行生產和研發,促進產業規范化發展。同時,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高消費者對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正確認識和使用能力,共同營造安全、有序的智能輔助駕駛發展環境。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