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爭粉) 風云衛星、北斗探空、天氣雷達等探測裝備、技術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人工智能、大數據、量子技術等前沿技術與氣象科技融合應用不斷深入,“風雷”“風清”“風順”“風宇”氣象預報模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氣象局局長陳振林近日在國新辦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十四五”時期,我國構建了氣象科技創新的新型舉國體制,著力破解“卡脖子”技術難題,氣象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步伐。
風云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等探測裝備是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被譽為觀云測雨的“千里眼”和“順風耳”,是氣象觀測領域的“國之重器”。
“目前,我國已建成了以氣象衛星、天氣雷達為支柱,以地面氣象站、氣象探空、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系統、溫室氣體觀測系統等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陸??仗靺f同的綜合觀測體系?!敝袊鴼庀缶指本珠L畢寶貴在會上表示。
9月27日成功發射的風云三號H星,搭載了9臺有效載荷,包括新研制的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在全球首次實現百公里幅寬溫室氣體柱濃度監測,進一步拓展了地球系統多圈層數據獲取能力,可為全球氣候監測和“雙碳”目標實現提供有效支撐。
畢寶貴表示,風云衛星被譽為服務全球的“中國星”,已為全球133個國家和地區提供相關服務,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提供實時觀測資料;訪問風云衛星應用服務平臺的國家和地區在“十四五”時期增長了107%;風云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的注冊國家達到37個,這些國家一旦有緊急需求,我國會為其進行緊急的定點的觀測,服務請求也增長了266%。此外,我國還首次將35顆商業氣象小衛星納入氣象業務運行,補充風云氣象衛星掩星數據的觀測能力。
風云氣象衛星的發展歷程是我國氣象科技發展的縮影,50多年來,我國氣象衛星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式發展。目前,氣象衛星分兩種類型,一類是靜止氣象衛星,主要覆蓋亞太地區;另一類是極軌氣象衛星,能夠實現全球觀測。
據了解,“十四五”時期,我國共發射5顆風云氣象衛星,技術突破可以用“首次”“首顆”“唯一”等關鍵詞來形容?!笆状巍笔侵革L云四號B星攜帶的快速成像儀,在全球首次實現氣象衛星區域250米分辨率每分鐘連續成像觀測;“首顆”是指風云三號G星為我國首顆、全球第三顆低傾角軌道降水測量衛星,實現了全球中低緯度降水三維探測;“唯一”是指風云三號E星為全球唯一在晨昏時段開展觀測的民用極軌氣象衛星,填補了全球晨昏軌道氣象監測的空白,也更好地支持了數值天氣預報6小時同化需求。
天氣雷達是做好短臨天氣預報的利器。“十四五”時期,我國天氣雷達監測體系進一步完善,監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成了由842部天氣雷達組成的雷達監測網,監測范圍覆蓋90%以上人口聚集區。雷達監測產品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全國災害性天氣監測識別率超過80%,能夠更好地監測強降水、冰雹、龍卷風和雷暴大風等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我國還建成了長沙氣象雷達標校中心,多項標校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除了衛星和雷達,我們正在積極拓展地球系統多圈層的觀測能力,為防災減災、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提供有力支撐。”畢寶貴表示,一方面,不斷織密氣象觀測網絡,目前全國已建成9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較“十三五”時期增長38.1%;建成327個溫室氣體觀測站,較“十三五”時期增長10倍;建成9個大氣本底站和27個國家氣候觀象臺,在南極大陸建成首個境外大氣本底站。另一方面,積極發展高精度觀測手段,自主研發的北斗探空系統達到全球領先水平,也打破了GPS系統在氣象探空領域的壟斷。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地基遙感垂直觀測網絡,可實時觀測近地面到1萬米高空的溫度、濕度、風、水汽和氣溶膠分布特征。
“下一步,我們將發展更多氣象領域的‘千里眼’和‘順風耳’,不斷填補監測空白、提升觀云測雨能力,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人民,守護萬家燈火。”畢寶貴表示。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