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葉偉)2025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對接活動于10月28日在河北廊坊舉辦。盛會以“鏈動京津冀 智造新未來”為主題,采取“1+1+6+N”整體架構,進一步深化區域協同,聚焦智能制造與產業生態構建,為京津冀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本次活動中,開展1場2025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成果發布、1場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協同創新與發展閉門會、6場主題對接活動和N次精準招商對接系列活動。
28日上午,在2025京津冀產業鏈供應鏈成果發布會上,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軟件分會AUTOSEMO專家、東軟睿馳首席科學家李冰先生代表AUTOSEMO針對《中國汽車基礎軟件發展研究報告 6.0》(以下簡稱《研究報告6.0》)進行了發布解讀。

自AI爆發式發展以來,AUTOSEMO密切關注到AIOS在汽車智能化領域所起到的顛覆式作用。具體來看,一是智能駕駛算法的快速演進、多模態交互技術的普及,對 AIOS 的算力調度、數據處理、軟硬件適配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汽車與能源、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的跨界融合,需要 AIOS 在兼顧安全的基礎上更開放更融合,構建可共享的生態創新體系。AUTOSEMO識別到目前現有研究多聚焦于 AIOS 某單一技術模塊,缺乏對整體系統的梳理與技術、產業以及生態領域的前瞻研判。
李冰首先對本次《研究報告6.0》研究方法及范圍進行介紹,本次研究涵蓋汽車基礎軟件全產業鏈,包括操作系統、中間件、工具鏈、功能安全軟件等核心領域。洞察中國汽車基礎軟件產業當前的發展水平與AI結合的進展情況,梳理產業發展脈絡,總結發展特點與規律。分析關鍵技術發展趨勢,為企業技術研發制定提供參考。

李冰同步介紹了AIOS 智能演化、AIOS 關鍵特性、AIOS整體框架、AIOS關鍵技術、AI開發框架、整車開發生態、跨產業協同體系以及當前行業中的AIOS應用經典案例。

針對AIOS智能演化方面,李冰介紹:整車SOA(面向服務的軟件架構)之所以是AIOS(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的底層根基,本質是它為AIOS的“智能調度能力”提供了“可操作、可協同、可擴展”的服務基座,解決AI智能體如何將抽象需求轉化為具體服務組合的核心問題,是 AIOS 實現跨域聯動、動態適配的前提。

針對于AIOS關鍵特性方面,李冰圍繞智慧賦能的基礎底座、多端融合的動態協作、全向加固的安全體系、高效靈活的方法論、交叉學科的技術熱點、生態共建的新質創新展開了詳細介紹。

針對于AIOS整體框架,李冰針對異構設備抽象層、整車服務與數據抽象層、AI能力抽象層、AI模型抽象層、AI開發框架層、AI應用層的六層架構做了簡略介紹。
解讀過程中,李冰介紹了AIOS的關鍵技術與AI開發框架,隨后深入解讀了整車底座統一抽象、AI閉環能力及多層級安全機制。針對整車AI開發框架,本次研究報告進一步梳理出其整體形態,具體涵蓋基礎功能中間件、數據管理模塊、模型管理模塊、算力管理模塊、智能體運行框架及低代碼開發平臺六大核心組成部分。


在AIOS生態建設領域,李冰圍繞三大核心方向展開介紹:一是生態上下游需共同維護的共性技術底座,以及全棧自主研發所需的關鍵生態元素;二是如何助力整車開發者提升開發效率、優化開發體驗;三是生態各方開源、開放的協同模式共同引領行業技術創新及標準建設。在本次大會中,特別關注到京津冀三地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推進動態 。三地正以“共造一輛車、共建一條路、共享一個生態”為核心生態愿景,協同攜手打造京津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科技生態港,通過資源互補、技術協同與場景共建,助力京津冀地區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產業實現更深層次的融合升級。這一區域協同實踐也為全行業提供啟示及建設思路:面對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跨領域、跨區域的發展特性,需持續搭建更廣泛的產業融合平臺,打破區域壁壘與主體協作鴻溝,推動技術研發、場景驗證、標準制定等環節的全鏈條協同,為產業規模化發展筑牢生態基礎。
針對行業現存的技術協同不足、產業生態割裂等核心問題,《中國汽車基礎軟件發展研究報告6.0》仍在持續關注兩大關鍵研究方向:一方面,持續深耕芯軟融合領域,通過組建RISC-V汽車芯片研究工作組等具體舉措,梳理軟件與芯片的融合應用與標準適配路徑,加速開源架構在車載場景的規模化落地;另一方面,以AUTOSEMO天元OS項目為核心樞紐,構建“車企-芯片商-開發者”三方聯動的協同體系,打通技術研發與場景落地的鏈路。依托本次研究報告進一步推動 AIOS 技術成熟度提升與最終助力汽車產業突破智能化發展從傳統垂直分工模式,向跨主體協作的水平生態轉型,同時推動芯片+軟件+場景的價值分配體系持續完善,助力產業鏈協同共贏的發展格局。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