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偉
從戈壁大漠到江南水鄉,從雪域高原到東海之濱,象征火炬事業的標識串珠成鏈,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啟幕在即,如何讓“火炬”在新時期熊熊燃燒,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11月6日,在2025火炬論壇開幕式暨主論壇上,與會嘉賓就此建言獻策,暢所欲言。

田玉龍:
發揮火炬的平臺作用,推動深度融合落地見效
聚焦“如何發揮火炬的平臺作用”,工業和信息化出版專家委員會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黨組成員、總工程師田玉龍提出,要重視產業集群發展,要依托高新區聚集的高新技術企業群體,發揮智力人才集聚、產業鏈完備、政策協同的綜合優勢,為傳統產業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未來產業布局提供優質孵化器。
要重視服務平臺發展,重點發展企業,將科技、技術、人才等要素有效聯接,為產業集群提供專業化服務支撐。
要發揮企業集聚作用,推動領軍企業、專精特新企業、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形成“融合—協同”的產業生態,通過技術聯合、產業集群和服務平臺建設,提升產業質效。
發揮高新區作為跨區域、國際化合作紐帶的作用,在技術交叉、政策共享、產業融合和國際合作中打造獨特優勢。
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落地見效,田玉龍還提出以下建議:加快建設國際創新網絡,整合高新區企業實驗室和研發中心資源,創建各類創新聯合體,加大共性技術平臺布局,支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強化中試驗證工程化平臺建設,補齊科技研發與產業化之間的關鍵短板,形成跨區域、專業化、網絡化的服務模式,同時重視國際標準制定和互認機制建設。構建產業國際合作網絡,依托高新區多年積累的國際合作經驗,搭建企業出海服務平臺,在研發、制造、測試應用、市場拓展等方面形成國際聯盟,助力企業抱團“走出去”。
張景安:
傳遞創新文化,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科技部原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原社長張景安在談起高新區文化時指出,創新激發出全社會生生不息的新質生產力,高新區文化已形成一種獨特的創新文化。
他指出,科技園區在全世界有著創新文化的共同語言,開展園區國際合作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要充分用好這一場所和工具。要凝聚力量,在高新區搭起科技交流、產業化合作的平臺,打破互相不理解的壁壘,架起了一個完美的交流橋梁,傳遞信息和情感。
“我們要在科技創新交流中跨越文化鴻溝,提升多元思維能力與開展國際化合作的智慧,讓世界多種文化在高新區的互動創新中實現更好升華,讓人類文明的光輝和價值在高新區得到更好體現。”他強調,“高新區為創新者搭建登天的云梯,將讓他們創造更多的奇跡,光耀祖國,光耀世界。”
顧斌:
協同高新園區,共建產融生態
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路徑,金融是促進兩者深度融合的重要支撐。
交通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顧斌表示,高新區是科技型企業孵化、創新資源集聚、產業集群發展的重要平臺,形成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和產業氛圍,是觀察科技產業發展趨勢的最佳窗口,以及對接企業金融需求的前沿哨所。
“將金融服務深度嵌入園區企業,能夠有效助力科技創新提升效率、實現規模效應。”他舉例說,去年,交通銀行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的支持下,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建立了聯合創新實驗室,加強與高新區和高質量孵化器的合作。
在模式創新方面,通過運用大數據、隱私計算、數據沙箱等技術推出主動授信服務模式,事先為企業核算預授信額度,幫助客戶經理主動送貸上門,確保金融活水精準滴灌到有需求的企業。
在場景共建方面,聯合開展的“五個一”專項行動以重點高新區作為服務切入點,探索搭建了政、銀、園、企多方參與的服務平臺。
白津夫:
打造高新區升級版,放大創新極化效應
“打造高新區升級版,放大創新極化效應”,是北京工商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院長,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原巡視員、副局長白津夫提出的鮮明觀點。
他指出,“十五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發揮重點區域增長極的作用”,高新區是重點區域的增長極,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他強調,打造高新區的升級版核心,是要對齊功能再造、能級提升:在發展動力提升上,要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在產業能級躍升上,要從“大而全”的產業聚集轉向“高精尖新”的產業集群,更加聚焦前沿科技和未來產業;在功能模式的升級上,要從單一工業園區的“房東”模式升級為“房東、股東、管家”的模式,成為創新生態的構建者和運營者。
同時,還要優化輻射范圍,從園區發展轉向引領區域協同創新,形成“核心輻射、圈層聯動”的格局。
如何使高新區成為強大的創新磁場和增長極,進一步放大技術創新和產業模式的溢出效應?
白津夫指出,打造升級版是手段和過程,放大極化效應是目標和結果,只有成功升級才能形成更強大的極化效應。
新時代,高新區承載新使命。他指出,高新區要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陣地,就要通過科技革命性突破、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新動能;要成為綠色低碳發展的示范區,就要著力在智能低碳、綠色發展上實現新突破;要成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引擎,就要通過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等模式,形成區域協同發展新的優勢。
因此,他提出生態“聚變”升級、創新策源“引擎”升級、要素配置“機制”升級、制度創新升級4個重點戰略方向,按照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的要求,打造高新區升級版。“總之,通過打造高新區升級版與極化效應來聚集核心能力,才能實現高新區向高質量增長極的戰略跨越。”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