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過去十年是‘萌芽與探索’,那么我們的下一個十年,注定是‘生長與綻放’——是機器人從‘能運動’走向‘能做事’,從‘行業工具’邁向‘生活伙伴’的十年。”11月16日,以“AI下一個十年:場景驅動×新質引擎”為主題的2025人工智能+大會主論壇上,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從產業實踐角度,描繪了人工智能技術未來十年的發展圖景。

王興興講述:十年前,我帶著機器狗原型機創辦了宇樹科技。那時候,機器人還多是實驗室里的“精密展品”,“AI”對行業來說更像一個遙遠的概念,多數機器人只能按預設程序重復動作,連“感知障礙物”都是難以突破的技術關。
但這十年,我們這群“追光者”從未停下腳步:從電機、3D 激光雷達再到 AI 算法、圖像識別、語音交互上的初步落地,靠著高性價比將機器狗賣到了世界各地。這個過程中是無數次代碼調試到凌晨、無數次硬件迭代失敗后的重啟,才讓“機器人”的種子,在產業土壤里扎下了根。
王興興強調,如果說過去十年是“萌芽與探索”,那我們的下一個十年,必將是“生長與綻放”——是機器人從“能做事”到“會做事”,從“行業工具”到“生活伙伴”的十年。
下一個十年,技術會讓機器人真正“懂世界”。現在宇樹研發的人形機器人G1,已經能通過 RobotGPT 云端大腦,理解“翻跟頭”“整理桌面”這類復雜指令——它不再是機械執行動作,而是能觀察環境、判斷優先級,甚至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調整方案。未來十年,隨著多模態大模型與機器人硬件的深度耦合,機器會有更敏銳的“感知”:能通過觸覺分辨雞蛋與石頭,能通過視覺識別老人的情緒變化,能像人一樣在復雜場景里“隨機應變”。
下一個十年,場景會讓機器人真正“融入生活”。我們常說“技術要落地”,落地在哪?在工廠的生產線里——未來的工業機器人,會和工人肩并肩協作,工人只需下達指令,機器人就能自主完成物料搬運、精密組裝,把人從重復性勞動里解放出來;就在社區的養老服務站里——小型護理機器人會上門幫獨居老人測血壓、提醒吃藥,甚至陪老人聊聊天,填補養老護理人員的缺口;就在普通家庭的客廳里——家用機器人能兼顧打掃、照看孩子、輔助學習,成為每個家庭的“全能幫手”。
下一個十年,更需要“我們”一起搭建生態的“朋友圈”。機器人產業從來不是一家企業的單打獨斗,我們需要與開源社區合作,讓技術成果更快共享,降低行業創新成本;更需要與政府、科研機構一起,建立機器人倫理與安全標準,讓技術始終朝著“向善”的方向發展。
王興興說,我一直相信,只有“我們”擰成一股繩,才能讓中國的機器人技術,在全球舞臺上擁有更多話語權。
十年前,我們討論“機器人+AI”時,有人說“這太遙遠了”;但今天,我們已經能看到它的雛形。未來十年,或許還會有新的挑戰、新的難題,但只要我們這群人還抱著當初的熱愛與堅持,還愿意為“讓機器人服務于人”的目標全力以赴,“我們的下一個十年”就一定不會辜負期待。
“讓我們帶著對技術的敬畏、對生活的熱愛,一起奔赴‘我們的下一個十年’。”王興興說。
主辦方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