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爭粉
從田埂上的“追光少年”,到農業科班出身的專業人才;從互聯網浪潮中的創新者,到用文化激活農產品價值的“品牌推手”……他就是入選農業農村部“頭雁”培育計劃的浙江眾農聯創始合伙人、副總經理王朋。通過“農業+科技+文化”的獨特優勢,探索出了一條“專業筑基、數字化提效、文化增值”的新農人之路。
跨界“蓄能”:“標桿案例”練就“平臺思維”
對科班出身的王朋而言,農業創業從來不是“一時興起的選擇”,而是刻在成長軌跡里的“必然”。大學期間,便憑借頑強的意志和奮斗精神,不僅通過勤工儉學、獎學金等方式解決了自己的學費、生活費等,還開啟了校園創業之路,更以優異的成績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學業。因其突出的自強精神和創業成就,榮獲了2010年度共青團中央“中國大學生自強之星”等諸多榮譽。
2015年,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席卷全國,王朋只身來到杭州闖蕩互聯網行業,并借助自媒體發展的紅利,開啟了自媒體創作——這看似“跨界”的選擇,實則為他扎根農業做了很好的“蓄能”。
在做好自媒體的同時,憑借出色的業務能力和執行力,他又以合伙人身份加入杭州一家互聯網大廠,并以創始團隊身份打造了兩個極具影響力的標桿項目:一個作為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唯一企業案例,入選中央電視臺大型政論專題片《將改革進行到底》,引起全國廣泛關注;另一個則被列為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示范。
“這兩段經歷,讓我學會了用‘平臺思維’看產業。”王朋說,在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項目時,他發現傳統行業的痛點往往是“信息不對稱、供應鏈低效、品牌意識弱”,而這恰恰與農業的困境高度契合——“種得好卻賣不掉”,本質就是“生產端”與“市場端”斷了聯。這讓他聯想到:如果把這套邏輯用到農業上,是不是能解決農產品“流通難、損耗高”的問題?
科技助農:打通產銷的“數字橋梁”
2021年,依托在互聯網數字技術和文化傳媒方面的經驗優勢,他和團隊成立了農業公司,瞄準科技助農賽道,聚焦農產品供應鏈優化和品牌提升方向。首期便在浙江稻漁綜合種養重點縣海鹽,打造了500余畝的稻蝦產業數字化示范基地,嘗試利用互聯網數字技術提升稻蝦產業品牌價值。
在他和團隊的共同努力下,通過引入物聯網、區塊鏈溯源等技術,實現畝均增產8%,人工減少35%。僅2023年年增銷售368.13萬元,合作農戶年人均增收1.2萬元,初次實現了農戶和企業在合作中的持續增收。
通過海鹽的創新實踐,他和團隊建立了一套帶動農戶增收的機制。公司與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以高于市場價的價格收購符合條件的農產品,最后公司通過文化挖掘升級后進行統一市場銷售。據統計,2024年,他就帶動江西、湖南、甘肅、陜西等地多個重點貧困縣的50余戶農戶增收,戶均增收超過5000元。
王朋認為,互聯網技術對農業的價值,不是簡單建個網店、做場直播,而是要用“平臺思維”重構供應鏈,只有打通“產、運、銷”全鏈條,才能真正讓農產品“走出去、賣得好”。
“頭雁”擔當:從“自強”到“助強”的共富路
選擇農業賽道再次創業的另一個優勢,便是王朋借著自媒體發展紅利積累的品牌傳播經驗和文化挖掘優勢。“農產品不止有‘使用價值’,還有‘文化價值’。其實我更想做‘價值挖掘’。”這是王朋除了科技賦能農業的另一路徑——文化賦能。
農業公司通過科技賦能提供優質產品和文化素材,文化傳媒公司則負責品牌包裝、內容創作和品牌傳播,把農產品背后的故事、文化,翻譯成消費者能聽懂、愿意買單的語言。這套“文化+科技”的組合拳,讓諸如海鹽稻蝦米這樣的初級農產品實現了身價“三級跳”:從一斤3元的“普通大米”,變成一斤10元的“文化禮品”,不僅走進了杭州的高端商超、政府大院,還成了企業團建的伴手禮。
2025年,憑借在農業領域的突出表現,王朋入選農業農村部“頭雁”培育計劃,成為了浙江省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之一。對于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一項榮譽,更是一份責任。
“過去的自強是為了個人的成長,現在的自強是為了帶動更多人共同富裕。未來“我想打造一個‘農文科創’平臺,吸引更多科技人才、文創人才加入農業領域,一起把‘小農產品’做成‘大產業’。”王朋說道。
從大學時期的“自強之星”,到浙江省鄉村產業振興的“頭雁”,王朋的農創路,印證了一個道理:新時代的新農人,既要“懂農業”(專業底色),也要“會創新”(互聯網思維),更要“有情懷”(助農擔當)。
他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的成長史,更是農業現代化的縮影——當農學專業、互聯網技術、文化傳媒與鄉村振興相遇,就能走出一條“農民增收、產業增效、品牌增值”的共富路。而這條路,還在繼續向前延伸……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