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于大勇
近期,奇瑞旗下捷途縱橫G700至尊航行版越野車成功橫渡長江的消息,再度讓水陸兩棲汽車成為熱點。事實上,比亞迪、東風、長城等國內車企正在紛紛布局水陸兩棲汽車研制。
業內專家表示,車企布局水陸兩棲賽道,核心在于突破存量競爭,開辟“全地形”新增長極。
開辟新賽道
據了解,此次橫渡長江的捷途縱橫G700至尊航行版越野車,系依靠車尾兩個專門配備的推進器實現水中航行,每個推進器功率達15千瓦,峰值功率可達18千瓦,轉速高達每分鐘9000轉,總共可產生3000牛頓(N)的推力。
“捷途縱橫G700至尊航行版,瞄準戶外探險市場填補‘一車抵達無人之境’的需求空白。”鹿客島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盧克林說。
近年來,不少國內車企開始涉足水陸兩棲汽車領域,研發出相關車型譬如比亞迪仰望U8、東風猛士兩棲越野、長城坦克300等。
“眾多車企涉足水陸兩棲汽車領域,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認為,一方面是順應市場多元化需求之舉。隨著消費者對汽車功能期待的提升,兼具陸地行駛與水上航行能力的車輛能夠滿足特殊場景出行、探險等個性化需求。另一方面,彰顯企業技術實力與創新形象。
“在研發優勢方面,比亞迪在新能源領域積累深厚,其電池技術、電驅系統優勢,可轉化為水陸兩棲汽車動力與能源管理優勢;東風猛士在越野車制造方面經驗豐富,其底盤、懸掛等系統研發能力為水陸兩棲汽車陸地性能提供保障;奇瑞在汽車整體設計與制造工藝上有沉淀,能更好地實現車輛水上與陸上形態轉換及結構優化,保障車輛安全與穩定性。”袁帥說。
“車企紛紛研發水陸兩棲汽車,既是應對激烈市場競爭、尋找新增量的戰略選擇,也是展示其技術實力的舞臺。”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孫宇昊表示,隨著電動汽車市場進入存量博弈階段,飛行汽車、水陸兩棲汽車等創新產品為行業開辟了“全地形”發展的新賽道。
兩種代表車型各具特色
值得關注的是,國內車企在水陸兩棲汽車領域已展現出不同的技術路徑。
奇瑞捷途縱橫G700配置2.0T雙電機插混系統、空氣懸架+CDC可調阻尼減振器、華為乾崑ADS 4輔助駕駛系統等,百公里加速4.6秒,且通過搭載“縱橫方舟技術”和在車尾配備雙渦輪推進器,實現了真正的水上航行能力。比亞迪仰望U8采用“浮水模式”,具備IP68級防水的“三電”系統以及精心設計的車身密封技術,使得車輛在落水后仍能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
“比亞迪仰望U8可以被視為‘應急浮水’的代表車型,而捷途縱橫G700至尊航行版可以被視為‘深度涉水航行’的代表車型。”在袁帥看來,這兩種車型各有優缺點。
據介紹,“應急浮水”代表車型,在車輛意外落水等緊急情況下能為駕乘人員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提升生存幾率,這是其核心價值所在。操作相對簡單,一般車輛在特定條件下可自動觸發“浮水模式”。然而,缺點也不容忽視,如浮水時間有限,受車輛電池電量、密封性能等因素制約,難以長時間在水上停留;航行速度慢,僅能維持基本漂浮與緩慢移動,無法實現快速水上轉移。
“深度涉水航行”可實現長時間、較遠距離水上航行,滿足跨水域出行、水上探險等多樣化需求,功能拓展性強。然而,其缺點同樣明顯,如研發與制造成本高昂,涉及復雜水上動力系統、密封技術、航行控制技術等,導致車輛價格居高不下。
未來路在何方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于可以水陸通行的特點,水陸兩棲汽車在國內的發展尚有不少短板。
“目前,我國針對水陸兩棲汽車的法規標準尚不完善。”孫宇昊介紹說,由于兼具汽車和船舶的雙重屬性,水陸兩棲汽車在身份認證、安全標準、上路許可和水上航行登記等方面缺乏明確統一的法規規范。
“目前尚有五大短板亟待破解。”山東隆湶律師事務所主任、高級合伙人李富民認為,其一,法規滯后導致產品身份模糊,既不能明確路權也無法界定航權;其二,基礎設施缺失,缺乏兩棲專用碼頭、維保體系與救援網絡;其三,消費者教育成本高,市場普遍高估實用性而低估風險;其四,殘值評估體系空白,二手車流通幾乎為零;其五,全生命周期成本驚人,防水件定期更換費用可達車價10%。
“破解路徑需多方協同。監管部門應盡快出臺兩棲汽車技術條件國家標準,明確產品分類與技術邊界;車企需建立‘技術分級+場景限定’的產品策略,拒絕過度營銷;行業應推動建立兩棲汽車共享租賃平臺,降低用戶體驗門檻等。”李富民說。
在袁帥看來,破解之道在于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相關企業應與科研機構加強合作,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提升技術成熟度與可靠性;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政府部門給予政策支持與補貼,降低企業成本與消費者購車價格;完善使用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水上航行相關基礎設施等。
“水陸兩棲汽車正從‘營銷噱頭’轉向場景細分,短期看‘應急浮水’將快速普及,長期需政策與成本突破才能走向主流。我國車企憑新能源+供應鏈優勢,或將在B端應急市場率先實現規模化發展。”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