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李洋
當前,人工智能(AI)已成為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但企業在AI模型研發、采購及場景應用中,仍面臨成本高、門檻高、風險高與落地難“三高一難”困境。為破解這一問題,今年以來,廣東、山東、上海等省份相繼推出“模型券”舉措,通過財政資金精準補貼,引導企業加大AI模型投入,推動AI技術與制造業、政務、民生等領域深度融合。
如何讓“模型券”從補貼“工具”真正變為落地“抓手”,推動AI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正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從供需兩側激活AI產業生態
為推動AI技術深度落地,多地密集出臺“模型券”配套政策,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
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5—2027年)》,鼓勵地市設立“模型券”支持企業購買工業模型服務,同時聚焦電子信息、智能家電、汽車、機器人等重點行業,培育垂直領域大模型與場景專用小模型;上海市經信委印發《上海市進一步擴大人工智能應用的若干措施》,明確發放3億元“模型券”,對調用第三方大模型API或私有化部署的主體給予最高50%、500萬元補貼,還推出“免申即享”“三券聯動”(算力券、模型券、語料券)政策;山東省則推出省級“模型券”分級獎補,設立卓越領軍級、優秀創新級、培育成長級3個級別,分別給予最高100萬元、75萬元和50萬元獎補。
“模型券”政策的落地,從供需兩側為AI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模型券’政策對人工智能大模型與垂直行業小模型的研發及商業化落地,具有雙重推動作用。”知名經濟學家、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表示,對大模型而言,通過政策補貼降低企業研發成本,緩解了“算力成本高、訓練周期長”的痛點,鼓勵更多企業參與大模型優化,形成技術迭代與場景適配的良性循環;對垂直行業小模型而言,政策破解了“場景碎片化、商業化難”困境,加速其在醫療、教育、物流等領域落地。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認為,“模型券”通過財政杠桿精準撬動行業資源,形成三重推動效應:一是降低研發與應用門檻;二是引導研發資源向垂直領域傾斜;三是激活產業鏈協同創新網絡,倒逼模型服務商提升質量,同時鼓勵企業開放模型能力,形成“模型即服務”協同生態。
“這種雙向激勵正推動形成多層次、健康互補的AI產業生態體系。”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說。
據公開報道,在政策賦能下,一批企業已取得顯著成效。山東卡奧斯COSMOPlat的天智工業大模型憑借場景實效獲得山東省模型券“卓越領軍級”獎補,其打造的注塑工藝智能體,可實現換產時掃碼一鍵調取最優參數,讓新員工快速上手,節省調機時間30%-50%,設備能耗下降約10%。廣州市某汽車企業借助廣東省“訓力券”補貼,自動駕駛模型訓練成本降低40%,訓練周期縮短至原來的1/3;上海市依托量子城市大模型打造的“數字時空一券通”,讓消費者無需搶券即可在商戶直接立減,200家參與商戶覆蓋便民消費領域,大幅度提升消費券使用效率。
從“買”到“用”仍存堵點
盡管“模型券”政策成效初顯,但當前企業從“買模型”到“用模型”的轉型仍面臨諸多堵點。朱克力指出,制造業企業使用AI模型的核心痛點集中在3個方面:一是數據質量差,生產數據格式不統一、標注缺失,直接導致模型訓練效果不佳;二是場景復雜度高,制造業流程涉及多環節協同,現有模型多聚焦單一環節,難以滿足整體優化需求;三是維護成本高,企業缺乏專業團隊進行長期維護,導致模型迭代滯后。
“制造業AI模型落地的核心挑戰在于技術與工業場景需深度融合。”武澤偉進一步補充說,工業級應用對模型的可靠性、精度及可解釋性要求嚴苛,而現成模型往往難以直接滿足;加之企業內部既懂制造工藝又精通AI的復合型人才嚴重匱乏,制約模型選型、部署與優化;此外,工業數據質量參差不齊,治理與標注成本高昂,進一步增加了模型落地難度。
武澤偉舉例說,某中小型裝備制造企業通過“模型券”采購設備運維模型,雖實現了基礎故障預警,但面對復雜工況下的復合型故障,因缺乏專業團隊對模型進行針對性微調,未能達到預期效果。而且當前“模型券”多聚焦模型采購環節,尚未精準覆蓋決定落地成敗的關鍵需求,未能完全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
有望從“單一補貼”到“生態賦能”
針對上述痛點,專家普遍認為,“模型券”政策需從“單一補貼工具”向“全鏈條生態賦能平臺”演進,推動企業真正實現從“買模型”到“用模型”的轉變。
“推動企業從‘買模型’向‘用模型’轉型,其核心在于構建‘以用促建、以效驗真’機制。”天使投資人、資深人工智能專家郭濤建議,優化補貼發放邏輯,將補貼與場景落地成效深度掛鉤,按實際降本幅度、效率提升比例等量化指標分階段發放;同時設立二次開發專項基金,支持企業在現有模型基礎上開展微調訓練,提升模型與業務場景的契合度;此外,還需強化復合型人才支撐,構建模型部署、運維、優化全流程培訓體系,幫助企業掌握自主應用能力。
宋向清表示,要構建場景驅動的引導機制:一是建立場景需求對接平臺,整合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資源,定期發布重點行業場景需求清單;二是強化應用成效評估與持續激勵,建立應用成效動態追蹤機制,對長期產生經濟效益的項目給予額外獎勵;三是培育場景落地配套能力,支持企業建設融合AI的工業互聯網平臺,發展“模型即服務”等創新模式。
朱克力建議,政策優化可從3個方面發力:一是補貼方式更靈活,探索“分期補貼”或“效果付費”機制,降低企業初期投入風險;二是覆蓋范圍更廣泛,擴展至農業、服務業等場景;三是生態建設更完善,鼓勵模型供應商與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推動模型標準制定,解決兼容性問題。
業界認為,隨著政策協同不斷加強、場景生態持續完善、企業應用能力逐步提升,“模型券”有望成為連接技術供給與產業需求的橋梁,推動AI從“能用”走向“好用”“常用”,為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強勁支撐。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