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海星耀(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海星耀”)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家蔡東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在超低軌空間應用領域研發的全球首創性商業航天吸氣式電磁推進系統及“無電極”式推動器,正在成都市錦江區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公司計劃于2026年發射試驗衛星,實施推進系統“在軌驗證”。

蔡東升告訴記者,公司核心團隊七年前就出于產業前瞻性選擇在“超低軌空間應用”領域深耕。他介紹道,超低軌衛星的軌道高度在100公里至300公里之間,該高度區間具備傳統低軌所不具備的軌道資源優勢。通過技術創新將軌道大氣中稀薄的氮、氧氣體轉化為“發動機”動力來源,不僅能顯著提高衛星體積應用率,還能大幅增加衛星在軌壽命。因此,在該區間“占頻搶軌”對國家航天產業降本增效、助力空間戰略布局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美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在相關領域的嘗試都尚未克服燃料耗盡終結衛星壽命的難題。除此之外,超低軌衛星推進系統還主要面臨著兩大挑戰,即傳統推進器電離工質時對空心陰極的持續腐蝕、太陽活動導致的大氣變化對動力供應穩定性的影響。”蔡東升表示。

對此,山海星耀團隊研發出一套首創性吸氣式電磁推進系統及“無電極”式推動器:動力系統將軌道大氣作為燃料,24小時不間斷吸收氣體以彌補軌道大氣濃度的不足,利用太陽能實現混合氣體的高效電離,直接解決衛星燃料供應問題。此外,“無電極”式推動器的設計保護推進器部件免受原子氧腐蝕,解決了傳統“霍爾電推”空心陰極被腐蝕的問題。據團隊保守估計,推進器的使用壽命至少可從1年多延長至6到8年。
截至目前,團隊已通過大量“地面環境模擬實驗”驗證該套動力系統切實可行。
“公司團隊取得的關鍵技術突破,不僅讓超低軌空間的開發和規模化應用成為可能,更以實際行動響應了國家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為我國空間資源利用與布局提供了技術支撐。”蔡東升坦言,“成都在商業航天領域的產業規模、人才資源和政策支持力度對公司的未來發展有很大助益。目前公司仍然將研發作為主要著力點,我們期待與商業航天上下游企業深化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向實際產能轉化。”
蔡東升表示,下一步,山海星耀計劃于2026年自主發射一顆搭載自研吸氣式電磁推進系統的衛星,通過“在軌驗證”獲得更加真實、更加精準的空間數據、軌道數據和運行數據,測試衛星和推進系統的整體在軌性能。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