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發表了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生物力學與醫學工程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邵玥團隊及其合作者的重磅研究成果——“人胃類器官模擬早期胃發育的區域圖式形成”。這項跨學科研究不僅破解了困擾學界20年的胃發育“信號梯度悖論”,更構建出可模擬人類早期胃發育的類胃囊模型,為器官發育機制研究與轉化醫學應用開辟了全新路徑。
胃發育與經典理論相悖
困擾學界20年的胃發育“信號梯度悖論”是什么?
邵玥介紹,“信號梯度悖論”主要是指“WNT信號梯度悖論”。科研人員在對胃器官發育機制的研究過程中發現,WNT信號梯度呈現矛盾現象。
邵玥進一步解釋,WNT是一種蛋白家族的縮寫,核心是一類能給細胞傳遞發育指令的信號分子,可以理解為胚胎發育時的“通信兵”。這類信號分子的核心作用是調控胚胎器官的形態建成,比如指揮細胞“該長成什么組織”“該待在哪個位置”,是發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指令載體。
邵玥介紹,作為人體結構精密的消化器官,胃功能實現依賴于高度有序的組織分布,即胃底與胃竇沿器官前—后軸呈非對稱排列,胃底負責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胃竇承擔食物研磨與胃泌素分泌功能。這一分工明確的組織圖式,早在人類胚胎發育第5周便啟動形成,是胃形態與功能成熟的基礎。
經典發育生物學認為,WNT信號就像一個有規律的“指揮官”,它的濃度沿著器官的前—后軸梯度遞增,也就是說,從器官的前部到后部,WNT信號的強度逐漸增強,并且通過這種遞增的方式來調控各器官前后組織圖式的分布。這就好比一隊士兵,從前到后,接收的指令強度逐漸增加,能有序完成各種任務。
然而,對胃的發育來說,情況卻不一樣。胃的非對稱發育,并非依賴經典理論中由前向后遞增的WNT信號梯度,而是依賴于一個完全相反的、由前向后遞減的梯度。這就好比一支士兵隊伍,按常規本應聽從由前到后指令逐漸增強的指揮,但在胃這個“特殊部隊”中,卻需要一種從前到后指令強度逐漸減弱的指揮模式,才能順利執行任務。這與傳統的“指揮官”的指揮方式產生了沖突,這個矛盾就是困擾學界20年的“胃發育WNT信號梯度悖論”。
這種與經典理論“背道而馳”的信號需求,直接挑戰了人類器官組織圖式發育的傳統理論范式,成為過去20年阻礙胃發育機制研究的核心瓶頸。學界始終無法解釋:為何胃需要“反向”的WNT信號梯度?這一信號梯度從何而來?
類胃囊解開反向信號之謎
面對“胃發育WNT信號梯度悖論”的挑戰,科研人員跳出傳統生物學研究框架,融合力學、工程學、分子生物學等多學科思想與前沿技術,提出了完善經典發育生物學中信號中心理論的新思路。
邵玥說,胃發育中梯度遞減的WNT信號并非憑空產生,其背后可能存在一種未被發現的“暗物質信號源”,即一個專屬的WNT信號調控中心。該中心能獨立于胚胎全局信號,自主構建胃發育所需的反向WNT信號梯度。這一假說跳出了“依賴胚胎全局信號調控器官發育”的傳統認知,為尋找破解悖論的關鍵線索指明了方向。
為驗證假說,團隊突破體外研究中平面培養無法模擬器官立體發育的局限,根據仿生學原理搭建了三維培養體系。該體系不僅精準還原了胚胎發育中的細胞外基質硬度、營養供給模式,還引入力學失穩驅動的形態發生誘導技術——通過調控培養體系的滲透壓與張力,模擬胚胎發育中細胞受到的自然力學刺激,為干細胞分化提供了與人類體內高度相似的“生長微環境”,為后續類胃囊的形成奠定基礎。
傳統體外器官培養多聚焦于上皮細胞等單一細胞譜系,難以模擬器官發育中多細胞協同作用的真實過程。邵玥團隊創新性提出“多譜系協同發育”策略,誘導人多能干細胞同時向胃上皮前體細胞、間充質細胞與神經前體細胞協同分化,最終成功誘導出包含胃底和胃竇雙極分布的胃器官發育模型,并將其命名為“類胃囊”。
該模型在分子、細胞、組織學及解剖學層面,均與人類及小鼠早期胃器官高度吻合:胃底區域特異性表達胃酸分泌細胞標志物,胃竇區域富集胃泌素分泌細胞,且WNT信號激活沿前—后軸呈現“前強后弱”梯度分布,完美重現了早期胃非對稱組織圖式的發育過程,為研究胃發育機制提供了可觀測、可操作的體外工具。
通過對類胃囊模型的動態監測與分子機制解析,團隊終于找到“信號梯度悖論”的答案:神經組織是調控胃器官前后非對稱發育的專屬信號中心。在胚胎發育中,神經前體細胞與胃上皮組織形成非對稱幾何關系——神經組織更集中于胃的前軸區域,通過持續分泌WNT信號分子,在胃前軸形成高濃度WNT信號區;隨著與神經組織距離增加,WNT信號濃度逐漸降低,最終形成沿前—后軸梯度遞減的WNT信號分布,恰好滿足胃發育的需求。這一發現首次將神經組織納入器官發育的“核心調控網絡”,徹底解釋了胃發育為何需要反向WNT信號梯度。
為進一步解析胃發育的譜系特異性調控機制,團隊基于類胃囊模型和神經信號中心理論,提出“人工信號中心”驅動的“樂高式”發育重構策略——通過建立微尺度組織定向組裝技術,將胃類器官前體與神經信號中心“一對一”精準組裝,如同搭積木般實現不同組織模塊的可控組合。
利用這項技術,科研人員對類胃囊中上皮、神經等不同譜系模塊獨立開展基因編輯,最終發現上皮源轉錄因子NR2F2是決定胃組織非對稱圖式的關鍵因子。當NR2F2基因缺失時,胃底區域的WNT信號激活無法維持,導致胃底細胞分化受阻、胃竇細胞過度增殖,出現胃底—胃竇發育失衡。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胃發育異常的新機制,更證明了類胃囊模型在精準解析基因功能上的獨特價值。
實現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
這項研究不僅破解了困擾學界20年的謎題,更將在理論創新與實踐應用層面產生深遠影響,其價值遠超胃發育研究本身。
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國科溫州研究院副研究員林峰介紹,在理論意義層面,該研究重構了器官發育信號調控體系。一方面,該研究統一了理論認知,破解了經典悖論。該研究首次證實神經組織可作為器官發育的“專屬信號中心”,通過非對稱分布自主構建反向WNT信號梯度,完美解釋了胃發育與經典理論的矛盾,使器官發育信號調控理論更趨完整,為其他信號異常的器官研究提供了理論參考。
另一方面,該研究拓展了多譜系協同的理論邊界。研究打破了“單一細胞譜系主導器官發育”的傳統認知,明確上皮、間充質、神經多譜系細胞的協同作用是器官非對稱圖式形成的關鍵,為肺、胰腺等復雜器官的發育機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
林峰說,在實踐意義層面,研究團隊搭建了“體外生命平臺”,賦能基礎與轉化醫學。首先,該研究填補了人類早期胃發育研究的空白。由于人類早期胚胎樣本匱乏且遺傳學操作受倫理限制,學界對人類胃早期發育的認知長期依賴小鼠模型。類胃囊模型可模擬人類胃從胚胎第5周開始的發育過程,為直接研究人類胃發育機制提供了可編輯、可觀測的工具,解決了該領域“無模型可用”的困境。
其次,該研究有望助力胃疾病機制研究與藥物研發。胃炎、胃潰瘍、胃癌等疾病的發生常與胚胎發育時期的組織圖式異常相關。類胃囊模型可模擬NR2F2缺失導致的胃底—胃竇失衡等胃發育異常,幫助科學家解析胃疾病的發育起源;同時,該模型可作為藥物篩選平臺,測試藥物對胃細胞分化、功能的影響,加速胃疾病治療藥物的研發進程。
最后,該研究或可推動“人工胃器官”構建邁出關鍵一步。當前器官移植面臨供體短缺的全球性難題,構建人工可移植器官是重要解決方案。類胃囊模型已實現胃底與胃竇的雙極分化,為后續構建結構完整、功能成熟的人工胃器官提供了核心技術原理,為器官再生研究奠定基礎。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