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25廈門國際海洋周的系列活動之一,首屆深海生物制造與生物經濟研討會11月7日舉行,匯聚多位國內外院士、知名科學家、政府相關部門及產業界代表,共話深海生物制造與藍色生物經濟發展藍圖。
與會專家認為,未來十年是深海生物制造從基礎研究邁向產業化關鍵時期,需在技術攻關、政策協同、產業生態構建和國際合作等方面采取積極行動,推動我國深海科技創新與產業轉化邁向更高水平。
深海勘探告別“卡脖子”時代
深海作為地球上最為神秘和未被充分探索的領域之一,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深海生物在工業、農業、醫藥等領域有著廣泛的開發潛力和應用前景。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副局長唐冬梅透露,相關部門正積極推動生物遺傳基因資源的開放、共享和試點,助力地方發展海洋藥物和生物制造產業。
研討會當天,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揭牌,由24位專家組成的咨詢委員會同時成立,將為創新中心科研、攻關與轉化提供智庫支持。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創新中心首席研究員邵宗澤表示,中心作為鷺江創新實驗室下屬的機構,將圍繞“深海基因資源勘探到產業化應用”全鏈條,打造集“產、學、研、政、金、用”于一體的協同創新平臺,助力藍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經過10至20年的持續技術積累,我國已在深海潛具等關鍵裝備的研發與制造方面具備扎實能力,當前發展已從技術層面轉向更高層次的系統規劃、規范管理及國際協調機制建設。”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創新中心首席執行官孫熙文表示,我國在深海裝備技術領域已不存在“卡脖子”問題,現階段應著力完善政策體系,強化跨部門、跨領域協同機制,推動各方有序合作,并積極借助人工智能等智能化技術應對新挑戰,為深海生物制造產業化營造更有利的制度與環境基礎。
抓住突破口推動產業化
在專題報告環節,專家學者分別圍繞合成生物與生物制造、深海資源與綠色智造、深海基因解碼與可持續利用三大主題分享前沿成果。多位專家表示,在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賦能下,深海特殊酶、微生物制劑等方向有望率先突破,為藍色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基于當前技術發展趨勢,未來五年內,深海來源的特殊酶有望在工業酶應用領域率先實現突破。”邵宗澤認為,我國已有大量深海基因數據庫,為特殊酶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及應用,相關發展進程將大大加速。
此外,盡管技術儲備日益完善,但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轉化仍需要政策護航。邵宗澤指出,微生物活菌制劑在環保農業領域的應用最接近產業化,但需要建立更完善的標準體系。
研討會圓桌論壇上,多位專家強調,深海生物制造涉及科技、產業、國際規則等多維度協同,當前需要建立跨部門協調機制,在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等方面形成系統方案。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