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記者從大連大學獲悉,由該校研究員趙偉、大連市金普新區現代農業生產發展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李軍聯合相關企業共同完成的植物納米二氧化硅鹽堿土改良技術在大連金普新區實驗成功。此次改良是以農業廢棄物稻殼為生產原料,通過設備自主控制,有效提取出純度高、成本低、質量好、綠色安全的植物納米二氧化硅,這是我國鹽堿地改良技術的關鍵突破。
提取全程僅用固體燃料(酒精塊)點燃,不需要體力勞動、燃燒煤油、煤氣、電及其他任何化學工藝,100%純天然,在行業內處于全面領先水平。再配合菌糠、蚯蚓糞等其他農業廢棄物共同創制低成本綠色高效改良投入品,研發鹽堿地阻鹽、抗鹽促生新模式,大幅改善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增強土壤的團聚結構、提高土壤的保水性、透氣性和植物抗逆性,在pH值10.54、鹽分含量超過5‰的中重度濱海鹽堿地上,當年實現玉米“0畝產”到603.1公斤畝產的重大突破,將“土地癌癥”變為希望良田。


趙偉介紹,此次改良過程項目團隊歷經3年不斷創新試驗,針對鹽堿土壤修復難、成本高,作物適生互作機制不明的問題,集成利用信息、生物、農業等多學科交叉融合與創新,形成可持續改良模式。在吉林省白城市、內蒙古興安盟同步開展試驗示范。同時,該技術廣泛應用到普通耕地和設施農業用地,解決了普通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農藥化肥大量使用、地力嚴重透支,以及設施農業由于長期的覆蓋栽培以及農藥肥料的高投入,致使土壤普遍出現次生鹽漬化、養分失調、土傳病害加重等問題。另外,此次使用的植物納米二氧化硅還具有天然納米無定形POSS結構,不僅可以在鹽堿地改造方面廣泛應用,而且作為耐熱、阻燃、增強材料,廣泛應用在生物醫學工程、鎂合金等領域,可以為國家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搶占未來戰略制高點提供重要支持。
未來,項目團隊將強化農業生物、信息、材料和工程技術與治水改土改種技術的交叉融合,拓展示范應用范圍,努力攻克鹽堿耕地靶向改良與定向培育、增碳擴容與養分增效、鹽堿荒地土壤構型重塑與快速熟化等“改土”關鍵技術。創制抗鹽降堿沃土功能性肥料和專用改良調理劑等高效安全投入品。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