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記者從海南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碳氮循環與全球變化團隊研究發現,在約13萬年前的末次間冰期(溫暖時期),南極繞極流南部邊界流速達現代三倍,整體南移超5個緯度,這一變化直接導致南極冰蓋消融加劇。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通訊》。
南極繞極流是地球規模最大的洋流,貫通太平洋、大西洋與印度洋,對全球熱量輸送、碳循環及大洋間營養鹽交換至關重要。其動態變化不僅深刻影響區域及全球氣候,更對海洋生物多樣性產生顯著作用。
研究團隊依托國際大洋鉆探計劃(IODP)航次,通過美國“決心號”科學鉆探船,在南極斯科舍海3000-4000米深海鉆取沉積巖芯,創新采用分選粉砂粒徑分析法,重建了末次間冰期南極繞極流的動態演變歷史。在洋流沉積環境中,沉積物粒度越粗通常指示流速越快。團隊通過系統分析巖芯中10-63微米顆粒的分布特征,對比不同層位顆粒粗細的變化規律,成功反推出末次間冰期南極繞極流南部邊界流速達現代3倍,整體南移超5個緯度約600公里,精準破解了古洋流流速的“密碼”。這一變化與地球軌道偏心率峰值同步發生,直接加劇南極冰蓋消融,使得當時全球海平面比現今高出6—9米。結合當前及未來地球軌道偏心率與歲差均呈低值且持續下降的趨勢,研究人員進一步提出,未來南極繞極流或向北移動,有望抵消氣候暖化引發的南移趨勢,為精準預測未來全球氣候變化提供了關鍵基準。
該團隊介紹,過去學界普遍認為,當前氣候及環流變化與約13萬年前的末次間冰期暖期具有相似幅度,而本研究打破了這一傳統認知。研究揭示,二者差異源于地球繞太陽運行軌道變化帶來的太陽輻射量差異——13萬年前的暖期,地球軌道偏心率與歲差同步達到峰值,顯著改變了驅動南極繞極流的西風強度與分布。這一發現將推動學界重新審視古今氣候系統的關聯機制,進一步完善了古今氣候對比研究的理論框架。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