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長期以來一直致力于開發能精準遞送藥物的微型機器人技術,以實現靶向治療。現在,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微型機器人,它能在血管中“逆流而上”精確導航。動物實驗中,團隊在豬體內和綿羊的腦脊液中驗證了系統的有效性,為治療神經系統等多種疾病提供新思路。相關成果發表于新一期《科學》雜志。
全球每年有約1200萬人因中風而遭受健康威脅,其中許多人因此死亡或留下永久性損傷。目前治療中風的主要方法是使用溶栓藥物來溶解阻塞血管的血栓。然而,為確保足夠劑量到達病灶,往往需要大劑量給藥,這可能導致嚴重的副作用。
鑒于此,團隊研發了一種微型機器人,它實際上是一種球形膠囊,由可溶性凝膠外殼構成,內部嵌入了氧化鐵納米顆粒,使其具備磁性,從而能通過外部磁場進行操控和引導。由于人腦血管極為細小,如何在如此微小的結構中集成足夠的磁性材料成為一個技術難點。
此外,膠囊還需具備在X射線下可見的特性。團隊選用了高密度的鉭納米顆粒作為造影劑,但其重量較大,增加了控制難度。將磁性響應、成像可見性與精確操控能力集于一體,需要材料科學與機器人工程的高度協同,研究團隊歷經多年努力才最終實現這一目標。
團隊還開發了一套模塊化電磁導航系統,融合了3種不同的磁導航策略:利用旋轉磁場使膠囊沿血管壁滾動,實現高精度移動;通過磁場梯度引導,實現定向輸送,甚至可“逆流”行進,應對最高達每秒20厘米的血流速度;當遇到血管分叉等復雜結構時,采用流入導航策略,利用指向血管壁的磁梯度將膠囊引入目標分支。
這3種策略的結合,使微型機器人能夠在多種血流條件和解剖結構中穩定運行,在超過95%的測試案例中成功將藥物送達指定位置。
在模型和動物實驗中,團隊證實該微型機器人不僅能被精準引導,還能夠攜帶治療所需的藥物,如溶栓劑、抗生素或抗癌藥物,在到達目標位置后釋放。藥物的釋放機制依賴于高頻磁場加熱內部的磁性納米顆粒,使凝膠外殼溶解,從而釋放有效成分。
未來,該微型機器人平臺可拓展至局部感染、腫瘤等疾病的靶向治療。
總編輯圈點
簡單說,這就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定點送貨”技術,能讓藥物指哪打哪,是未來醫學發展的一個大方向,潛力無限。以后治療中風這類疾病,可能只需要很少的藥量,效果更好,而且大大減少了藥物對身體其他部位的傷害和副作用。這也為治療許多疑難雜癥打開了新大門,不僅是中風,未來對付腦腫瘤、顱內感染等疾病,都可能用這種“快遞小船”把抗癌藥、抗生素直接送到以前的大腦“禁區”,實現精準醫療。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