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科主任施福東教授課題組在國際期刊《科學》發表重要研究成果,揭示了多發性硬化癥等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關鍵發病機制,并成功開發出潛在治療藥物,有望為多發性硬化和腦卒中、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疾病提供全新的治療方案。
這項研究首次闡明了中樞神經系統內“區域化炎癥”與“神經退行性變”之間的分子聯系。施福東團隊發現,當腦部細胞受損死亡時,會釋放線粒體甲酰肽激活FPR1受體,進而引發局部炎癥并導致神經元損傷。“這就像大腦里有很多分散的小火團在持續燃燒,最終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施福東解釋道。
研究團隊通過對多發性硬化患者、疾病動物模型和人多能干細胞來源的神經膠質細胞的系統性研究,證實了FPR1引起神經退行的具體分子機制。更令人振奮的是,他們運用計算機輔助藥物篩選和設計技術,從二百萬化合物中篩選出能抑制FPR1的小分子化合物拮抗劑前體,經結構改造和功能試驗將其優化為能夠穿越血腦屏障的FPR1新型拮抗劑T0080。動物實驗顯示,該藥物能有效抑制炎癥并減緩神經退行進程。
“對于多發性硬化癥患者,現有藥物主要作用于外周免疫系統,對已經進入大腦的區域化炎癥束手無策。”施福東表示,“T0080的特殊之處在于它能直接作用于腦內病變部位。”目前該藥物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有望成為首個針對多發性硬化癥核心病理機制的靶向治療藥物。
多發性硬化癥是一種好發于20—40歲青壯年的自身免疫性神經疾病,女性患者尤為多見,是全球青壯年非外傷致殘的首要病因。隨著病情進展,患者會出現不可逆的進行性神經退行性病變,例如出現視力障礙、肢體無力甚至癱瘓等癥狀。據統計,全球約有280萬患者,由于病因不明且需要長期跟蹤治療,該病給患者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
“我們的發現不僅適用于多發性硬化癥,對腦創傷、持續性癲癇發作和腦卒中等多種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治療都有重要啟示。”施福東強調。事實上,這項研究源于該團隊近十年來對腦卒中、多發性硬化癥等神經疾病患者的持續追蹤研究,經過多年探索,逐漸歸納出神經炎癥和神經退行病變是中樞神經疾病的共同病理特征,并明確了其內在聯系及目前和未來的治療策略,該項成果近期也在《科學》上發表。
據悉,除了T0080,施福東與上海藥物研究所柳紅教授共同開發了治療多發性硬化癥的CCR5新型抑制劑,于2025年5月獲得國家藥監局I類新藥臨床試驗批準,相關成果2022年在國際期刊《細胞》上發表。“盡管從科研成果到臨床應用還需要時間,但我們已看到曙光。”施福東說。隨著T0080等創新藥物的研發推進,困擾醫學界半個多世紀的神經退行性疾病治療難題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