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2025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以“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新形態”為主題,推動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行業各領域的深度融合,為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及數字經濟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景漢朝指出,發揮法學會包括各研究會的智庫作用,服務法治實踐,推動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的新形態規范有序發展,協助“人工智能+”行動對千行百業的全面賦能,同時應加強法治宣傳和人才培養,為智能經濟和智能社會新形態注入永久性動力。
中央財經大學校長馬海濤教授強調,當前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已成為一場深刻變革,法治“在場”是此次變革得以持續穩定可控的關鍵。中央財經大學立足法治化營商環境建設和數字時代法治應對,將學科優勢與時代需求緊密結合,構建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設立“人工智能+稅收”“人工智能+保險”“金融科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聯合學士學位項目、“法學+會計學”“法學+工商管理”等雙學士學位培養項目,精準對標數字經濟時代法治的需求,培養能熟練駕馭復雜應用場景和法律事務的卓越人才。
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石明磊說,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所推動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適應性變革,我們應完善相關法律制度、政策制度、應用規范、倫理準則,健全數據要素基礎制度,建設開放共享安全的全國一體化數據要素市場,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形成高質量數據要素供給,實現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的動態平衡是把握科技革命機遇,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所在。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方新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興起和人工智能工具的廣泛應用,正在催生科學研究的新范式。人工智能已不再只是輔助科研的工具,還是科學發現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只有在明確權責、保障安全、促進開放的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為科學創新的可靠力量。這不僅是科學家的任務,也需要法學、經濟學等眾多社會科學領域學者的參與,共同建設一個開放、可信、合規的智能科學生態體系。
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所長陳志遠、最高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長吳韜、中國科學院大學知識產權學院院長馬一德教授、北京郵電大學人機交互與認知實驗室主任劉偉教授等圍繞“人工智能+”政策前瞻、產業發展、治理能力、開放創新等問題進行分享,從法律、科技和數字經濟發展視角進行交流研討,提出意見建議。
論壇期間,發布“2025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法治建設”十個重大影響力事件,包括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正案、我國人工智能專利申請量擁有量均位居全球首位等。
本次論壇由中央財經大學、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與法律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
(中國法學交流基金會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