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于子迪打破女子200米混合泳亞洲紀錄,18歲的自由泳小將張展碩斬獲四金,滑板項目12名獎牌得主中有9人尚未成年……第十五屆全運會上,一批青少年運動員嶄露頭角。在耀眼天賦的背后,是一系列高精度技術設備的默默支撐,這些設備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優化青少年運動員的“成長曲線”,助他們飛得更高更遠。
“目前,一系列成熟的技術設備已經深度融入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將以往依賴教練主管經驗的模糊判斷,轉化為可量化、可分析的精準數據?!睆B門理工學院運動健康研究與傳播中心主任黃彩華介紹,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和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推動體育訓練從“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在游泳、田徑、體操等技術主導型項目,由于動作標準化程度高、數據可比性強,成為科技賦能的“第一梯隊”。
對于這些項目的運動員來說,掌握正確的姿勢和技巧,對提高競技水平至關重要。國家級游泳裁判員、廈門大學體育教學部副主任翁興和告訴記者,水下和陸上高速攝像機及傳感器等,可以全方位捕捉運動員起跳、轉身、滑行等技術動作。教練能夠分析數據,幫助運動員優化技術動作,提升訓練效率。
此外,傳統游泳訓練中,運動員主要依靠自身力量推進,而如今的阻力設備與智能裝備,能模擬“逆水行舟”的高強度環境,讓運動員在訓練中不斷挑戰極限。同時,科學運用這些訓練數據,不僅能直觀呈現運動員當下的狀態,還能敏銳捕捉到數據背后趨勢,預判其最佳競技水平。
在黃彩華認為,這些科技手段在青少年運動員群體中發揮了更為顯著的優勢。青少年正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階段,新技術應用能為他們提供更科學、高效的訓練方式,助力其競技水平提升。長期訓練數據的積累和分析,還可識別出日常難以察覺的身體變化趨勢,有效避免因不當訓練造成的損傷。
“青少年運動員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體差異性——他們處于生長發育的關鍵期,身高、體重、力量等身體素質變化快,傳統的‘一刀切’訓練模式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個性化需求,科技賦能的個性化訓練方案,正是破解這一難題的鑰匙?!秉S彩華說,數據已成為新的“教練語言”,個性化成長方案已取代千篇一律的訓練。
黃彩華預測,未來體育訓練的趨勢將是構建集成的生態系統,可穿戴設備、視頻分析、醫療記錄、訓練狀況、日常體征等多源數據將被整合到統一平臺。平臺不僅能服務于運動員和教練,還能夠連接家長、隊醫和科研人員等,形成一個全面的運動員成長支持網絡。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