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1月18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部生命科學學院、天津大學合成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濤教授團隊研究出了一種“時序溫控”的檢測新方法(TCOD),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快速診斷提供了高靈敏度、低成本的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期刊《傳感器與執行器B:化學》上。
據了解,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一種由蜱蟲傳播的病毒引起的傳染病,患者會出現高熱、血小板下降,嚴重時還會造成多器官損傷,重癥致死率達到30%。由于沒有特效藥,也缺少快速檢測辦法,它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十大急需關注的傳染病之一。因此,早發現病毒對防控十分關鍵。
在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傳統檢測中,Cas12b蛋白就像“帶導航的剪刀”,先靠其特定引導RNA找到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專屬基因,一旦精準匹配,就會激活“剪刀”功能,不僅切斷病毒基因,還會順帶切斷體系里連接熒光基團和淬滅基團的單鏈DNA,從而釋放出熒光信號,通過捕捉熒光信號,就可確定樣本中含有該病毒。
王濤介紹:“我們把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擴增與檢測‘整合’在一個試管里,通過時序調節溫度變化控制檢測流程,實現對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靈敏高效識別。”利用Cas12b蛋白在低溫下酶活受抑的特性,當把溫度控制在37℃的時候,可以讓病毒的核酸快速復制擴增,確保檢測的超靈敏性;隨后把溫度調到60℃,激活Cas12b蛋白,完成病毒的識別。通過控制溫度變化,實現了檢測流程的自動切換,既避免了傳統兩步法中移液導致的污染風險,又無需額外的化學改造及復雜調控。
通過對各種反應參數的系統優化,該研究成果顯著提升了檢測靈敏度和體系穩定性,整個檢測流程僅需45分鐘即可獲得結果。新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還可在藍光照射下直接通過肉眼觀察區分陽性與陰性樣本,展現出優異的現場可操作性和直觀可視化特征。
科研團隊還用52份臨床血清樣本對該檢測方法進行了驗證,結果顯示該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與目前常用的熒光定量檢測方法的檢測結果完全一致,準確率100%。新檢測體系可以采用凍干預混保存策略,穩定性高,運輸和儲存都很方便,可廣泛應用于基層醫療、口岸檢疫、疫情應急監測等場景。
該研究成果不僅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快速檢測提供了新思路,也為CRISPR分子診斷平臺的溫度調控設計提供了新的范式。未來,該體系有望擴展至多種病原體的快速檢測與現場監測中,為傳染病的早期防控提供重要支撐。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