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家通過將豬腎移植到腦死亡患者的模型,構建了移植后人類詳細免疫反應圖譜,系統闡明了此后兩個月中發生的免疫排斥反應。這兩項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的研究,指出了導致異種移植失敗的核心因素與潛在標志物,為后續提升移植成功率提供了關鍵依據。
異種移植(將一個物種的器官移植到另一個物種身上)被視為解決終末期器官衰竭患者供體短缺的潛在解決方案。移植經基因改造的豬腎結合免疫抑制治療方案已經展現出一些前景。然而,器官排異是所有移植的常見并發癥,人們對利用其它物種器官的排異反應所知更少。由于此前對這一過程的研究隨訪時間較短,人們尚未充分了解引發排異的免疫反應機制。
美國紐約大學朗格尼分校移植研究所團隊在移植基因改造豬腎到腦死亡患者體內后,繪制了移植后較長時期的免疫反應詳細圖譜。他們發現,盡管移植腎經歷了兩次排異反應,但仍能維持生命支持功能長達61天,直至實驗結束。這些排異反應通過現有療法成功治療,腎功能保持穩定。
團隊確定了免疫細胞響應移植的關鍵動員通路,并在第二篇論文中繪制了相關基因組學圖譜。
這些研究為異種移植基因改造豬腎提供了詳細的人類免疫反應圖譜。未來研究可應用這些見解,提升長期移植的成功率。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