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光熱產業正以超越全球平均水平兩倍的速度迅猛發展。在11月18日舉行的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光熱分會成立大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年度復合增長率達11.7%,顯著高于全球4.24%的增速,技術裝備國產化率突破95%,釋放出產業加速發展的強勁信號。
中國成為全球光熱發電新增裝機主力
我國光熱發電產業化與規模化發展進入快車道。2020年至2024年間,全球光熱發電裝機年復合增長率為4.24%,而我國同期增長率達11.7%,顯著高于全球水平。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黨委書記、常務副理事長楊昆介紹,截至2025年9月底,我國已建成光熱發電站21座,裝機容量157萬千瓦,位居全球第三;在建項目30座,裝機容量310萬千瓦,中國已成為全球光熱發電新增裝機的主力。
得益于技術快速迭代和規模化效應顯現,項目造價成本持續下降。會上披露的數據顯示,我國光熱發電上網電價已從首批示范項目的1.15元/千瓦時降至0.6元/千瓦時左右。
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丁業良表示,預計“十五五”期間,造價還將進一步下降,產業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
技術國產化與創新雙驅動
科技創新是光熱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目前,我國已成功掌握塔式、槽式、菲涅爾式等主流光熱發電技術,并建成了全球領先的光熱發電全產業鏈,技術裝備國產化率超過95%,關鍵材料設備實現自主可控。
在具體技術領域,我國在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上成效顯著。圍繞熔鹽槽式集熱技術關鍵問題,開展技術研究,突破了“大開口高聚光比、高參數熔鹽集熱”技術難點,有效降低了項目造價;圍繞塔式集熱技術規模化發展中面臨的遠端定日鏡效率衰減等問題,開展“雙塔一機”“三塔一機”技術研究,有效提升了電站的系統效率。
領軍企業在推動技術自立自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以中廣核為例,依托國家能源太陽能熱發電技術研發中心,成功研制出槽式太陽能發電集熱器球形接頭、大型光熱電站特殊環境智能清洗裝備等多項填補國內空白的創新產品。
截至目前,中廣核在光熱領域已獲得授權專利68項,主編和參編30項國家及行業標準。其正在德令哈建設的光熱熔鹽槽式回路試驗平臺,作為光熱領域唯一項目入圍“中央企業科技成果應用拓展工程首批項目清單”。

“雙碳”目標引領發展
行業標桿項目的成功實踐為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廣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熱發電示范項目,2021年至2022年連續運行230天,2024年電站利用小時數排名行業第一,積累了涵蓋設計、施工、運維的全周期經驗,為后續項目的規模化推廣提供了可復制、可借鑒的‘范本’。”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常委、總會計師何海濱介紹。目前,中廣核德令哈100萬千瓦光熱儲一體化項目等重點工程正加快推進,展現了產業發展的加速度。
據悉,我國光熱技術已成功走出國門,摩洛哥努奧三期15萬千瓦塔式光熱電站、南非紅石10萬千瓦塔式熔鹽光熱電站、迪拜馬克圖姆太陽能公園四期光熱光伏綜合發電項目等國際項目的建成投運,使中國光熱技術成為助力全球綠色發展的“中國名片”。
光熱分會的成立標志著行業發展進入新階段。據了解,本次大會以“凝聚眾力量,啟航新征程,構建光熱發展新格局”為主題,匯聚政府單位、行業協會、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光熱分會會員單位近150名代表現場參會,光熱分會秘書處設在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負責光熱分會日常工作。
當日,會員單位共同在大會上發出倡議,將秉持“開放、包容、務實、創新”理念,凝聚全行業智慧與力量,攜手共進、砥礪前行,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光熱力量。
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志武表示,中廣核新能源將以分會成立為契機,堅決踐行中電聯“立足行業、服務企業、聯系政府、溝通社會”的宗旨,切實履行執行會長單位職責,與各會員單位攜手同行,在政策爭取上形成合力,在產業發展上協同發力,在技術創新上凝聚智力,在國際競爭上共塑實力,共同推動我國光熱發電產業高質量發展。
展望未來,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光熱發電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根據預測,到2030年,全球光熱發電裝機規模將增長至2240萬千瓦;到2050年,全球電力供應中將有約10%來自光熱發電。
(受訪單位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