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16日,2025激光喉顯微外科技術學習班暨第47屆咽喉顯微內鏡診療技術培訓班全國巡講(北京站)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舉行。活動吸引了全國21個省份的40余名醫師參與。

咽喉疾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目前,操作精細、損傷小、療效好的咽喉微創手術已成為耳鼻咽喉科的常見手術類型之一,但它易學難精,難度堪比“蟬翼繡花”“在繡花針上跳舞”。
“手術位置位于咽腔深處,手術空間狹小,聲帶組織結構精細脆弱,這對操作者手部穩定性要求極高。然而在傳統觀摩學習和學徒制模式下,年輕醫師鍛煉學習的機會十分有限。”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咽喉學組副組長、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咽喉科醫院院長雷文斌說。
針對此困境,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團隊十年磨一劍,于2024年8月出版了國內首部《咽喉微創外科策略與技巧》專著。自2016年開始,團隊逐步推動形成規范化、標準化的咽喉顯微微創模擬訓練體系,助力基層醫療機構規范應用及普及咽喉顯微技術。

雷文斌表示,該培訓體系已推動咽喉微創技術從“經驗傳承”邁向“標準化、可復制”的新階段,為學科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本次培訓班除了帶來咽喉顯微微創模擬訓練體系外,更是齊聚了國內咽喉嗓音外科領域的醫學專家,組成了規模宏大、覆蓋廣泛的“全明星專家團”。專家們圍繞喉癌微創技術、嗓音顯微外科手術選擇與應用、如何做好咽喉微創外科的準備等內容,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理論授課與臨床實戰病例的指導。
培訓現場,學員們使用真實的手術器械、顯微鏡、內鏡或CO2激光,在離體豬喉上做模擬操作,“近乎真實手術室的標準化環境,極大提升了我們的器械操控手感、流程熟練度和術中突發情況的應對能力。”培訓班學員說。
“經過2天培訓,90%的學員能獨立完成基礎微創手術,這比傳統培訓周期縮短40%。”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文衛平教授表示,希望通過系統化、沉浸式教學模式,培養出更多能獨立開展精準操作的骨干醫師。
據悉,該培訓班已舉行了第47場,至今培訓班已覆蓋全國大部分省份,累計培養逾千名醫生。
“我們正在研發AI輔助診斷系統,通過分析患者CT影像、內鏡圖像,自動標記手術‘危險區’;還在探索5G遠程手術,讓專家通過‘云平臺’指導基層醫生操作。”雷文斌透露,在AI賦能咽喉微創診療方面,團隊將繼續深化技術研發,提升診斷與治療的智能化水平,為提升咽喉疾病患者的就醫體驗與生活質量貢獻更多智慧與力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