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兆瓦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示范應用推動風機大型化進入新階段,單體最大16兆瓦漂浮式海上風電機組為進軍深遠海打下基礎,基于6.5千伏國產IGCT(集成門極換流晶閘管)器件的海上風電柔性直流送出系統實現關鍵器件國產化破局……“十四五”期間,我國海上風電深遠海技術實現一系列重大突破,實現了從“近海追隨”到“深遠海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雙碳”目標下,海上風電開發要繼續邁向“深藍”,更多挑戰擺在行業面前。在近日舉行的2025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上,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聯盟宣布成立。聯盟匯聚風電場規劃設計與建設安裝、機組研發與制造、海上并網與輸電系統、海上風電智慧運維、海上風電融合發展等產業鏈骨干力量,通過聯合研發、標準共制、供需對接等機制,著力破解技術瓶頸與供應鏈風險等共性挑戰。這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產業正從過去企業內部循環、單點競爭的松散模式,轉向全產業鏈協同創新、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融合發展新階段。
優化能源結構的關鍵支撐
海上風電產業鏈建設是保障能源安全、優化能源結構的關鍵支撐,是培育海洋新質生產力、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抓手,也是突破深遠海技術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的核心途徑。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全球可用的海上風能資源超710億千瓦。目前,已經有近200個國家制定了風電發展相關政策或目標,世界各國已將發展海上風電作為保障能源安全、實現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撐。尤其近幾年,德國、英國、丹麥、荷蘭、比利時、波蘭等國大幅提高了海上風電發展目標。作為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風電已然成為各國競爭的新高地。
對于我國而言,海上風電還有更加獨特的意義。三峽集團副總經理王昕偉介紹,我國能源資源分布與經濟發展呈逆向分布特征,沿海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能源需求量大,但自給能力有限;海上風電能夠在負荷中心就近提供清潔電能,有效緩解“西電東送”“北電南送”壓力,提升沿海地區能源自給能力。
國家氣候中心數據顯示,我國近海和深遠海150米高度、離岸200千米以內且水深小于100米的海上風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27億千瓦。如果這些海上風能資源的一半得以開發,以平均利用小時數3000小時測算,年發電量可達4萬億千瓦時,可滿足2024年全國電力消費的40%,滿足我國沿海省份電力消費的80%,可為沿海各省份乃至全國能源轉型提供強大支持。
發展海上風電還可促進產業升級與區域經濟發展。海上風電融合了高端裝備、新材料、智能控制、深遠海工程等尖端技術,上游關聯鋼鐵、高端材料、精密制造,下游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與漁業結合建設海洋牧場,實現“海上糧倉+藍色能源”立體開發,利用海上風電制氫助力工業部門深度脫碳,提供綠色能源及其轉化的工業產品。配套服務則可帶動人工智能、勘察設計、檢測認證、海洋工程、現代物流、金融租賃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
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何廣順表示,堅持一海多用,積極推進海域立體應用,推行“海上風電+”模式,鼓勵海上風電與深遠海養殖、海上制氫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切實提升海洋資源集約節約的利用效果。
多項指標位居全球前列
經過多年政策引領與全產業協同發力,我國海上風電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多項指標位居全球前列。
裝機規模穩居全球首位。2018年至2024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連續7年居全球第一位。“到今年9月底,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達4461萬千瓦,新增裝機容量和累計裝機容量已連續4年居全球首位,超過全球海上風電累計裝機的一半。我國海上風電步入發展快車道,未來前景廣闊。”國家能源局監管總監黃學農說。
預計到2025年末,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接近5000萬千瓦。機組容量方面,從早期3兆瓦級逐步發展到10兆瓦級再到目前的20兆瓦級,10年間平均單機容量提升數倍,與歐洲平均水平持平。今年10月,2025北京國際風能大會發布的《風能北京宣言2.0》提出,“十五五”期間我國風電年新增裝機容量不低于1.2億千瓦,其中海上風電年新增不低于1500萬千瓦,為產業發展錨定了清晰目標。
度電成本持續下降。作為資本密集型產業,海上風電度電成本(LCOE)穩步走低。國際可再生能源署數據顯示,2010年至2024年,全球海上風電度電成本下降62%;我國2024年末度電成本為0.056美元/千瓦時,較2023年下降22%,較2010年下降72%,經濟性持續提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表示,目前海上風力發電的度電成本已經基本與火電持平,0.3元/千瓦時多一點。未來,海上風電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發展還將進一步促進風電成本下降。
融合發展多元探索。海上風電正從單一發電向“多能融合、產業協同”轉型,“上風下漁”“風電+綠氫”“海上能源島”等模式不斷涌現。與海上油氣平臺聯動供電、風光儲一體化開發等新業態加速推進,廣東、福建、山東等地出臺專項政策支持融合發展試點,推動海域資源綜合高效利用。
機構預測,到2030年,國內海上風電總裝機將達到2億千瓦,涉及總投資約2.6萬億元,帶動產業鏈總產值超15萬億元,年均投資強度約3000億元。
推動全產業鏈協同創新
海上風電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多重考驗,需要全行業共同應對。
在項目開發層面,主要挑戰是市場化轉型帶來的收益波動。當前,新能源項目全面進入電力市場,通過市場交易形成上網電價,海上風電需直面收益不確定等挑戰。上網電價全面放開后,項目收益波動加劇,對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產業鏈層面,關鍵技術仍需突破。專家表示,盡管我國產業規模領先,但在機組大型化、智能化和深遠海布局趨勢下,部分核心技術仍需攻關。在大型機組柔性提升、動力學特性認知、輕量化設計工藝、15兆瓦以上機組可靠性等方面有待提升;柔性直流輸電核心設備、國產化設計仿真軟件等仍需突破;深遠海勘察技術標準、資源評估精度需進一步完善;運維智能化水平、設備兼容性等有待提高。
針對技術難點,2025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共鏈行動大會發布了《海上風電技術攻關清單》,聚焦大容量風電機組、超長葉片、漂浮式基礎、柔性直流送出系統、核心基礎軟件、關鍵軸承、國產化絕緣材料等前沿與關鍵環節,旨在集中行業優勢資源,系統性解決海上風電領域的技術瓶頸與短板弱項問題,為產業鏈向深遠海、高性能、高可靠性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莊樹新表示,要圍繞海上風電關鍵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顛覆性技術補短板,加快突破技術研發,打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水平,實現全產業鏈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不斷構建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構建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海上風電現代強鏈體系。
三峽集團作為海上風電產業鏈鏈長企業,近年來在技術攻關、項目建設、生態構建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今年通過海上風電共鏈行動推動達成的供需合作達86項,合同金額約93億元,充分體現了產業鏈協同的實效與活力。
三峽集團董事長劉偉平表示,三峽集團將充分發揮主體支撐和融通帶動兩大作用,攜手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推動海上風電規模開發、協同創新、集群發展;聚焦國家發展規劃、地方布局以及企業需求,以高質量發展促進海上風電產業轉型升級,構筑安全、高效、融合的海上風電現代產業鏈。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