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動力電池與儲能電池的核心材料,磷酸鐵鋰以高安全性、長循環壽命及成本優勢,支撐全球鋰電產業鏈運轉,我國構建起全球最完整、最具競爭力的供應鏈體系。
但自2022年以來,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深陷產能過剩、同質化競爭泥潭,成本與價格矛盾突出,已成為鋰電產業鏈利潤承壓最為嚴重的環節。
11月18日,以“合規筑基 創新降本 共生破局”為主題的《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成本研究》研討會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宣傳中心召開。本次研討會由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主辦,共探鋰電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
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湯雁在致辭中表示,當前鋰電產業增長動能強勁,2025年1—9月我國鋰離子電池出口額達553.8億美元,同比增長26.75%,國內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5%,儲能裝機量同比激增60%,全行業產值有望突破3萬億元大關。磷酸鐵鋰材料作為核心支撐,以近74%的正極材料出貨占比(其中,今年在國內儲能電池領域以99.9%占絕對主導地位),為交通電動化和能源綠色化轉型筑牢根基。
但是,產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不容忽視:2024年國內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產能逼近470萬噸(同比增長約34%),實際產量僅230余萬噸,產能利用率約50%;2022年底至2025年8月磷酸鐵鋰材料價格從17.3萬元/噸暴跌至3.4萬元/噸,跌幅達80.2%,全行業連續虧損超36個月,6家上市企業平均資產負債率高達67.81%。
“盡管2025年以來,受下游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快速增長帶動,磷酸鐵鋰材料需求大增,頭部企業訂單已排至2026年,產能滿產,但磷酸鐵鋰材料成本壓力仍未根本緩解,無序競爭疊加產業鏈利潤分配不合理,正不斷瓦解我國來之不易的全球供應鏈優勢。”湯雁直言。
基于此,湯雁發出協同行動倡議:以成本指數為“度量衡”,重建市場定價邏輯,遏制“內卷式”惡性競爭;以創新升級為“突破口”,開辟價值增長新賽道,推動行業從“規模競爭”向“質量競爭”跨越;以供需平衡為“著力點”,構建協同發展生態,引導產能有序釋放。
會上,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磷酸鐵鋰材料分會秘書長周波發布《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成本研究》。據介紹,該研究構建起科學可靠的磷酸鐵鋰材料行業成本指數體系,不僅為企業提供透明的價值參考,更為政府監管提供精準數據支撐,同時提升市場透明度,輔助上下游企業進行市場研判和決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