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清華SIGS)韓三陽副教授團隊聯合黑龍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科研力量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捕獲電生激子實現可調諧的稀土納米晶電致發光”為題在線發表于《自然》期刊。這是清華SIGS今年發表的第五篇《自然》成果,為稀土材料在現代光電技術中的產業化應用掃清了關鍵障礙。

據了解,稀土納米晶(鑭系摻雜納米晶)因發光顏色可調、譜線窄、穩定性高等優勢,被視為電致發光領域“潛力股”。但該材料的絕緣特性導致電流無法直接注入,使其長期難以應用于LED、OLED等現代直流電致發光器件,陷入“穿著棉襖跑步”的技術困境。

針對這一核心瓶頸,聯合團隊創新性提出有機—無機雜化策略,通過表面修飾為稀土納米晶穿上“能量轉換外衣”。該有機分子界面可精確調控能級結構,將激子能量高效傳遞給稀土離子發光體,成功解決了電致發光中激子產生、輸運和注入的關鍵難題,實現高色純度、光譜可調的高效電致發光。
這項突破源于團隊14年的持續深耕。早在2020年,韓三陽團隊就曾在《自然》發表稀土材料光致發光相關成果,此次研究進一步構建起從光驅動到電驅動的完整技術鏈條。值得關注的是,該成果無需大幅改動器件結構,僅通過調控稀土離子即可實現多色發光,在高分辨率顯示、近紅外技術等領域應用潛力顯著,未來有望拓展至人體健康監測、無創檢測、農作物補光等場景。
(清華大學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