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馬里蘭大學研究團隊研制出一種新型光子芯片。這種光子器件可將單色激光光源被動轉換為紅、綠、藍三色光,無需任何主動控制或反復優化即可穩定工作。這一突破技術為研究量子計算、高精度頻率測量及光學計量提供了新工具。相關成果發表于新一期《科學》雜志。
傳統光子器件雖可捕捉和操控光子,實現光子流的分離、引導、放大和干涉,但功能有限且難以批量穩定生產。與普通棱鏡只分解光色不同,芯片如果能直接產生輸入光中原本不存在的新頻率,不僅節省額外激光器占用的空間和能量,還能產生目前尚不存在的光頻率。
實現這一功能依賴特殊的非線性光-物質相互作用。但非線性效應非常微弱,為增強效果,科學家使用光子諧振器讓光在芯片中循環多次,弱效應疊加即可形成明顯效果。不過,單一諧振器生成多種頻率仍存在局限。
此前,團隊提出使用微小諧振器陣列協同工作的方法,通過數百個微環組成的陣列放大非線性效應,引導光沿邊緣傳播,并可將脈沖激光轉化為多頻率光。在最新研究中,團隊發現陣列本身就能提高頻率轉換的成功率,無需主動調節。實驗顯示,6塊同一晶圓上的芯片在輸入標準190THz激光后,均產生二、三、四次諧波光,對應紅、綠、藍三色光。而3塊單環芯片即便使用嵌入式加熱器,也僅一塊在有限條件下產生二次諧波。
團隊表示,陣列中小環和“超環”之間的不同循環速度,使光在芯片中更容易滿足轉換條件,相當于被動實現匹配。隨著輸入光強度增加,芯片還能生成更多頻率光,類似此前的多頻率光效果。
這一方法對光學計量、頻率轉換和非線性光學計算中等領域具有廣泛影響,無需主動調節即可高效工作,為芯片光源的多功能、批量化應用提供了新思路。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