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納米晶像大海中一座“絕緣小島”,唯有光能飛躍“天塹”,電卻無路可達。黑龍江大學許輝教授團隊與合作者在“小島”周圍架起無數有機“光電橋梁”,讓天塹變通途,使得“電激發絕緣體發光”的不可能變為可能。11月20日,相關成果以“捕獲電生激子實現可調諧的鑭系納米晶電致發光”為題,在線發表于國際頂級期刊《自然》,為光電材料領域開辟新方向。

鑭系摻雜納米晶因色純度高、穩定性好、色域可調被稱為“發光寶石”,但其天生絕緣的特性導致電荷無法注入,難以應用于平板顯示等光電領域,這一困境長期困擾全球科研界。傳統電荷強行注入思路屢遭失敗,許輝團隊聯合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另辟蹊徑,提出“巧建橋梁”的創新策略。

團隊借鑒光合作用原理,在稀土納米晶表面構建系列功能化有機配體作為“光電橋梁”。這些配體如同“葉綠素”,可高效捕獲電激發產生的能量并精準傳遞至納米晶,實現“電激發絕緣體發光”的突破。其中篩選的最佳分子CzPPOA,能量捕獲效率接近100%,傳遞效率高達96.7%,從機制上解決了絕緣材料電致發光的核心瓶頸。

該成果展現顯著性能優勢:制備的綠色電致發光器件外量子效率達5.9%,較未功能化納米晶器件提升76倍;無需改變器件結構,僅調整稀土離子摻雜種類,即可實現綠色、暖白色至近紅外光的連續精準調控。“這意味著,未來的顯示器件可能不需要為每一種顏色都重新設計復雜的結構,這為簡化工藝、降低成本打開了全新的想象空間。”許輝表示。

這項突破打破“絕緣體無法電致發光”的傳統認知,更構建了全新研究范式——通過復合技術整合不同材料優勢實現性能優化,為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提供科研新思路。
(受訪單位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