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著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推開厚重的實驗室大門,開啟精密的分析儀器……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物所研究員譚澄瑩開始了新的一天工作。2018年,她從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碩士畢業回國加入公司,從最初的儀器檢測分析工作,到如今深入參與生物制藥研發,她在南京這座城市扎根生長。
像譚澄瑩這樣海外人才與企業結緣的故事,9月20日在南京再次上演。第十七屆中國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暨青年人才交流(招聘)會開幕,3萬多海內外英才與近千家用人單位共赴“金陵之約”。
近年來,南京通過“紫金山英才計劃”、留學人員科技創新項目擇優資助等政策,持續加大對科研創新人才的支持力度。眾多海歸人才在南京演繹“有鳳來儀”的創新故事,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注入人才動能。

引進頂尖人才 聚焦原始創新
當美國發起關稅戰導致超導腔進口受阻時,從南京大學傳來喜訊:該校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孫安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饋通(feedthrough)產品性能國際領先且成本僅為進口1/10。
十四年前,孫安放棄在韓國浦項科技大學加速器研究所的職位,帶著家人回到南京。作為南京大學首個“校地共同引進人才”,孫安獲得了300萬元科研啟動經費,并牽頭成立“南京大學加速器中心”,投身于“南京質子源”這一大科學工程的預研與建設。多年來,他帶領團隊完成了南京質子源強流離子源、超導腔等10項關鍵樣機研制,實現低能注入段出束,為多家科研機構提供質子束服務。
孫安的選擇與成功印證了南京“人才磁場”的強大引力。第十七屆留交會數據顯示,海外高層次人才參會量同比增長23%,其中42%攜帶專利技術,推動南京在質子源、生物醫藥等6大領域形成“基礎研究—技術攻關—產業轉化”全鏈條創新生態。
近年來,南京先后實施“人才強市25條”,配套隊伍建設、載體打造、機制改革等38項實施細則,面向科技創新人才、產業骨干人才、基礎研究人才等實施一攬子支持項目。其中,市級人才計劃服務“不問歸屬”全面向市域用人單位開放,著力構建尖端領域人才高峰。
在最新發布的“2025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南京位列第七,連續3年獲評最佳引才城市,8次入選“外籍人士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產才精準對接 賦能科技創業
南京芯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季奧的創業經歷同樣打動人心。2021年,他從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畢業回國創業,專注于肺癌早期自身抗體診斷技術的研發與產業化。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季奧說,“公司成立第一年,團隊人員變動、國際醫學轉化合作的不確定性、資金困難等問題接踵而至。”
在最艱難的時刻,南京經開區新港高新園及時投資、提供資源,幫助他的團隊度過了創業初期的困境。
2024年,芯原生物完成肺癌試劑關鍵蛋白原料的自主研發與本土化生產,并獲得科華生物的戰略投資與OEM量產協議。目前,芯原生物已布局試劑盒生產線,并完成超千萬元新一輪融資,正加速推進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的申報工作,使其覆蓋更廣泛的醫療市場。
“像南京這樣創新資源豐富、產業鏈完善的城市,對于扎根的企業家和創業者來說非常重要。”季奧表示,各級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政策扶持,為海歸創業者提供了從資金、場地到市場對接的全鏈條服務。
近年來,南京留學人才引進數量持續攀升,位居全省前列。作為一座坐擁50多所普通高校,120多個國家級研發平臺,2個8000億級和5個2000億級新興產業集群的城市,南京如何更好地發揮特色優勢,實現人才強和科技強、產業強的共贏?
記者了解到,本屆大會聚焦南京市“4266”產業體系人才需求,提供超過2萬個優質崗位。走在展館中,隨處可見熱情交談的求職者與企業代表,產才融合發展和創新資源合作,讓人才與城市的連接更緊密。
“南京將用心用情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誠摯邀約廣大青年人才來南京就業、創業、安家。”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周紅波在留交會現場邀約,向世界傳遞“與人才共贏、與青年共成長”的南京聲音。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