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福建廈門市同安區財政局印發《關于加強“財政政策+金融工具”支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金融十條”,旨在撬動更多資金、覆蓋更多企業,推動全區強鏈補鏈延鏈,為產業轉型升級提速。
這是同安深化金融改革、推動產融協同的又一舉措。作為廈門“跨島發展”的主區域、主戰場、主引擎,同安立足區域實際,打出“財政+金融”組合拳:精準滴灌中小微企業,高標準建設廈門科學城基金灣區,以“楓橋經驗”化解金融糾紛,構建“育苗—壯骨—防風”全周期金融服務體系,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蓄勢賦能。
豐富政策“工具箱”
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作為廈門重要的產業集聚區,同安擁有近6000家中小制造企業,其中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近千家,占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同安區財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科技創新存在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的特點,單純依靠企業自身積累,易面臨資本不足的問題,因此需要金融業發揮優勢,提升風險防控與資源配置能力,持續推動中小企業創新資源走向“聚變”。
2024年,在前期政策探索基礎上,同安聯合多家合作銀行,設立總規模20億元的同研基金與同信基金。在市級政策框架下,兩只基金聚焦企業設備更新、成果轉化、研發創新等關鍵環節,通過利息補貼、增信服務、風險補償等方式,差異化扶持區內中小企業,既降低其融資成本,又提升其創新能力。
在2024年金融改革成效的基礎上,同安今年進一步升級優化“財政政策+金融工具”,通過“金融十條”破解企業融資難題:一方面,將同信基金和同研基金總規模分別擴大至30億元;另一方面,新增設同鏈基金、同保基金、同創基金,其中同鏈基金為企業提供融資及增信支持,同保基金用于企業購買科創保險及保費補貼,同創基金實施“撥改投”試點。通過補充完善“同字號”基金鏈體系,同安還將轄區內為500強企業直接供貨的企業創新性納入適用范圍,未來將實現“研發—增信—產業鏈—保險—融資”全鏈條資金賦能。
打造基金聚集高地
在廈門環東海域的碧波之畔,以資本為紐帶、以創新為引擎的同安新城正加速崛起。
位于同安新城的廈門新經濟產業園(環東云谷)的德韜科技園內,廈門智小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研發團隊正在調試新一代語音控制系統。這家由德韜大家居基金孵化的企業,已吸引50家上下游企業集聚,形成覆蓋智能家居、工業互聯網的完整生態。德韜大家居基金由廈門德韜投資有限公司設立,旨在圍繞高端家居產業培育更多當地企業。廈門德韜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顧金成介紹,基金不僅是“資金池”,更是產業資源的“連接器”。該基金投資7個細分領域項目,推動一批傳統制造企業向泛家居產業互聯網方向轉型,帶動產業鏈產值增長超30%。
2022年4月,廈門科學城基金灣區在同安新城環東云谷揭牌,為同安打造基金集聚高地按下“加速鍵”。依托環東云谷17萬平方米空間資源,同安以“基金+產業+科技”立體生態體系為抓手,集結私募股權投資、銀行、券商、保險等金融機構,配套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等關聯服務機構,構建金融產業生態圈,助推區域產業能級躍升。
截至今年9月,廈門科學城基金灣區已吸引50余只私募基金入駐,管理規模突破400億元,形成以“新能源+新消費”為重點、“一產業一基金”全覆蓋的發展格局,帶動形成新能源、時尚消費品等5條百億級產業鏈,成為東南沿海產投融協同發展的標桿樣本。
推動產業與資本深度融合的同時,同安還創新設立金融糾紛調解楓橋驛站,整合金融監管、行業協會等資源,建立“一站式”糾紛調解平臺和“線上云調解+線下面對面”模式,構建起“預防+調解+賦能”的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擰緊“四鏈融合”發條
近年來,數個產值超百億元的新能源企業陸續落地同安,吸引180余家產業鏈配套企業加速集聚。自2022年起,同安新能源產業鏈交出產值年均百億元增長的成績單。日前發布的《廈門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報告白皮書》顯示,同安已成為占據廈門新能源產業三分之一產值的主陣地。
同安區委副書記、區長周桂良說,這是同安推動各創新要素優化配置,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四鏈融合”的成果。
今年擬在同安投資的福建德尼機電工程有限公司,主要為新能源產業鏈下游企業提供潔凈工廠的整體解決方案。“同安是新能源產業匯聚地,希望項目落地后,能夠與當地產業鏈深度融合。”該公司總經理林嘉榮說,資源的配置和集聚進一步優化了同安的營商環境,吸引企業加速落地。
同安注重將資金鏈與產業鏈緊密結合,通過定制化服務和金融產品滿足不同階段企業的融資需求。例如,在企業初創期,同安提供更多風險投資和天使基金支持;在成長期,強化信貸支持和資本市場對接;在成熟期,助力企業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跨越式發展。這種分層次、精準化的金融服務模式,有效提升了資金使用效率,為企業全生命周期發展保駕護航。
“我們構建了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資金保障,讓企業在種子期有孵化、成長期有扶持、成熟期有跨越,讓金融活水真正流入產業‘毛細血管’。”周桂良說,未來同安將持續擰緊“四鏈融合”發條,讓創新鏈更活、產業鏈更韌、資金鏈更暢、人才鏈更強,用政策溫度暖企心,用服務速度提信心,用創新力度增底氣。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