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2025年中國創新方法大賽(天津賽區)暨第十屆天津市創新方法大賽決賽圓滿落幕。本屆大賽吸引了71家科技型企業的834個項目團隊踴躍報名,其中769個項目通過形式審查,報名數與入圍數均位居全國各賽區首位。經過激烈角逐,最終初賽成績前60名的團隊進入決賽,通過理論測試和項目展示,最終遴選出將代表天津參加全國總決賽的優秀隊伍。
今年恰逢大賽舉辦十周年。這十年,創新方法已深深植根于天津的創新沃土。從頂尖科研院所到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從高校實驗室到繁忙的生產一線,創新方法廣泛覆蓋天津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重點產業,成為破解技術瓶頸、激發創新活力的“金鑰匙”。
據大賽評委、國家技術創新方法與實施工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孫建廣介紹,十年來天津大賽水平穩步提升,項目在方法應用、選題和成果效益上增長顯著。“效益達數千萬乃至過億的項目很常見,并催生了大量發明專利”。孫建廣說。行業分布上,石油、生物醫學、航空航天仍是支柱,但內部結構變化顯著,如中海油等企業參賽數量與水平同步提升,顯示出老企業熱情不減、新企業不斷加入的良好態勢。
創新方法已成為破解天津重點產業技術瓶頸的“金鑰匙”。中國石油大港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廠一線采油工劉永保分享了其團隊的連續五年參賽經驗。此次,他們團隊針對油井套管氣反流導致加藥困難的行業難題,研發了“智能加藥收氣撬裝裝置”,不僅解決施工難題,而且契合油田向清潔能源轉型的發展方向。“通過對創新方法的運用,讓我們的創新從‘頭腦風暴’轉變為有系統理論支撐的創新,優化解決問題的思路。”劉永保表示,目前該裝置已經投入生產,同時已正式申報1項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
同樣進入決賽的還有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天津航空機電有限公司的三個項目。“我參與的項目致力于解決威脅飛行安全的電弧故障。”公司設計員韓慶軒介紹,該技術方案通過將檢測算法嵌入現有機載配件,實現了對飛機供電系統的全鏈路故障檢測,目前已在國內主流機型上應用,技術國際領先。
賽事規模的突破,得益于天津持續構建的“培訓—賽事—轉化”創新培育體系。據天津科技館介紹,今年5月至8月,天津科技館精準開展了多場創新方法培訓及路演活動,深入重點企業舉辦專場培訓,累計培訓逾1900人次。多數參賽團隊來自參訓企業,形成了“以賽促學、以學促創”的良性循環。
在鋰電池領域,天津力神聚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入圍項目“多方法融合鋰離子電池密封技術”直擊行業痛點。項目負責人張宏芳表示,團隊應用創新方法理論工具,通過設計異型密封材料和優化工藝,有效解決了電池漏液問題,提升了能量密度與安全性,縮短了研發周期。
據悉,天津的優秀團隊將代表天津市參加11月在山東舉辦的全國總決賽。下一步,天津科技館將持續優化賽事組織,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為本地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