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于福建農林大學的菌草技術,為何能高效地在107個國家傳播?為何能在17國建立示范基地?為何能從一項解決“菌林矛盾”的農業技術,成長為服務國家整體外交、落實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中國名片”?
11月11日,福建農林大學舉辦2025年科技成果對接暨產學研合作簽約大會。該校發布了一批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技術推廣典型案例,首次披露這一“中國名片”背后的職務成果賦權之變,釋放了蘊藏在科技成果中的巨大能量的。

1983年,福建農林大學林占熺教授開展“以草代木”栽培食藥用菌的研究,自1986年取得了“利用芒萁、類蘆等七種野草栽培食用菌技術”技術成果起,已累計取得一百多項科研成果。
以往,國內不少科研人員遇到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困局,成果使用權、轉讓權歸單位,一旦轉化失敗,就可能被扣上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導致大量成果只能在實驗室里“沉睡”。
如何打破這一窘境,讓科技成果“活”起來?2022年2月,福建省政府印發《福建省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綜合試點實施方案》,開展單位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工作;2023年11月,福建“科創20條”明確了優化科技成果轉化國有資產管理模式,允許高校院所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2025年1月,福建出臺《福建省職務科技成果單列管理操作指引(試行)》等,加速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推進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等新模式探索。
作為福建“先使用后付費”等工作試點單位,福建農林大學積極把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打造為“成果轉化特區”。依托中心,該校主動探索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改革,鼓勵菌草技術團隊骨干科研人員,聯合福建華閩進出口有限公司,共同創建產業化公司——福建正原菌草國際合作有限公司。同時,該校將市場價值高的33項核心菌草技術成果作價600萬元、期限20年,許可該公司在中國境外地區以獨占和排他方式實施,推動菌草技術援外與國際合作工作。
目前,該校已將該項目已取得技術許可使用費,按照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項目組獲得不少于轉化凈收益70%的獎勵”,扣除轉化成本和留歸單位的部分,獎勵給項目組41人。這一改革舉措,徹底打破了以往科技成果“沉睡”在校園的桎梏,通過“專家控股、學校許可、市場化運作”的新模式,讓發明人成為事業的主人,極大地激發了其將技術推向全球的積極性和靈活性。
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介紹,錨定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國際合作目標,學校還與馬來西亞相關機構和企業簽署了成果轉化合作諒解備忘錄,實現再生稻技術出海;完成全球首個紅麻基因組、籽用大麻基因組破譯,并與6個國家建立國際科技合作,輸出中國麻業技術方案等。
“通過深化改革推動多項硬核技術‘出海’,將科技生產力轉化為全球影響力的戰略實踐,彰顯了高校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福建農林大學黨委書記賴海榕表示,學校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服務鄉村振興、促進產業升級,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優勢,打造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產業名片”,構建“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態,為推動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作出更大貢獻。
會上,福建農林大學FAFU產學研智聯AI平臺上線,為高校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搭建“一站式”對接橋梁。該校還與重點企業代表簽訂了“人通智一體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與應用”等一批科技成果轉化協議,經費超2100萬元;集中推介了“可替代傳統甲醛膠黏劑的木質素基膠黏劑制備與應用”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單項冠軍”級科研成果。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