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17日,2025地理學創新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在湖南省長沙市舉行。來自南非、德國、英國等十余個國家,以及北京大學等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參會。會上,湖南師范大學分別與廣東國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長沙市燃氣實業有限公司簽署項目合作協議。

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由教育部創辦。會議通過廣泛匯聚各國高校、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共同推動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交叉融合,構建了“國內搭臺、國外唱戲”的雙向反饋機制。

此次地理學創新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由湖南省教育廳主辦,湖南師范大學承辦。會議設立了“自然地理學創新與區域可持續發展”“城鄉轉型與區域發展”“時空信息理論、方法與應用”等三大主題論壇,旨在通過研討推動地理學在理論、方法、數據與應用層面的系統創新,為區域可持續發展提供地理智慧與地理方案。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陳發虎,南非皇家科學院院士Michael Meadows,德國國家科學與工程院院士Bernhard Müller,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龍花樓,北京大學教授劉瑜,以及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李忠武作大會特邀主旨報告。另有22位海內外專家及代表作主題論壇學術報告。

陳發虎院士稱,在全球科技變革與可持續發展深度融合的今天,地理學正以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參與到全球氣候變化、生態文明建設、區域協調發展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地理學不僅是認識地球表層系統的科學,更是協調人地關系、推動綠色轉型的戰略支撐。他呼吁以本次會議為新起點,加強合作、共享智慧、協同創新,共同肩負起地理學在新時代的使命——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地理人的力量。
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委員、省教育廳黨組成員朱正華表示,湖南山川秀美,區位獨特,已形成以湖南師范大學等高校為引領的地理學研究與人才培養高地,在區域環境演變、空間信息技術等領域積淀了優勢。希望借助會議平臺,進一步深化湖南與國內外學術界的深度合作,培養更多具國際視野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地理學人才。
大會承辦單位、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楊震則稱,會議是地理學界的一場國際盛會,也是一次跨越地域、融合學科、鏈接未來的深度對話,和對“地理學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探索,期待通過會議的舉辦,進一步加強交流協作,為推動區域可持續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探尋思路、貢獻力量。
據了解,湖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擁有地理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和地理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主體學科“地理學”為湖南省國內一流培育學科、湖南省“十四五”重點學科。學院擁有3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個湖南省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地理科學專業是全國第二家成功通過教育部師范類專業三級認證的專業。近年來,學院圍繞全球變化與生態預測、水旱災害形成機理與防控、環境污染與生態修復、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變化、城鄉轉型與鄉村發展、國土空間規劃、地理空間大數據挖掘、自然資源遙感監測等領域開展創新性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并成為湖南省區域經濟、鄉村振興、自然資源管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重要智庫、技術支撐和專業人才培養單位。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