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科學元典閱讀與科技源頭創新”沙龍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
來自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師范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等高校、科研機構與新聞出版界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北京大學出版社歷時二十年打造的“科學元典叢書”,就科學經典的出版價值、科技創新的思想源頭、科學史學科基礎建設與科學文化建設等議題展開熱烈研討。
北京大學出版社的“科學元典叢書”,遴選自古希臘以來,主要是文藝復興時期近代科學誕生以來,經過較長時期歷史檢驗的科學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可謂“經典中的經典”,是人類智識史上劃時代的豐碑,對科學的發展、對人類思維方式和世界觀的改變、對人類文明的進程,均產生過巨大影響。該叢書自2005年至今已經出版70余種,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學、實驗心理學、信息科學等多個學科,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科學名著漢譯叢書,連續列入“十一五”到“十四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累計銷量突破170萬冊,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北京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夏紅衛在發言中指出,自一個多世紀前“賽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幟在北大揚起,北大便成為中國現代科學精神的重要發源地。北大出版社秉承這一傳統,以“學術為本”為理念,致力于發掘、整理、翻譯并結合當下的科學發展重新解讀那些塑造人類思維、推動文明進程的科學元典。未來,北大出版人將持續堅守學術初心,讓科學元典成為科技創新的“思想壓艙石”。
“科學元典叢書”出版主持、北京大學出版社副編審陳靜分享了叢書20年來的編輯和出版歷程。她提到,叢書并非簡單地按照原著進行直接翻譯出版,而是匯聚了一批國內優秀的專家、學者,與編輯團隊一起,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礎上,構建起以原著“文本知識”為核心的多層級知識閱讀圈層。在跨媒體傳播方面,叢書積極拓展音頻講解、視頻微課、科學元典名篇賞讀沙龍、“科學再發現”主題展覽等多種形式。
在主旨發言環節,“科學元典叢書”主編任定成教授指出,在各種科學方法紛繁眾多的今天,科學元典以其原創性,成為“不確定之海上的智慧島嶼”,為探索者提供堅實的理性依托。因為每一種方法出來之后都會被人質疑,唯一沒有被質疑的就是科學經典。因此,科學元典不僅是科學革命的豐碑、新學科的基石,更是取之不竭的“方法之母”。他強調,“閱讀科學元典就是‘拒絕思想預制菜’,直接從科學元典中汲取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豐富營養,與科學史上的偉大靈魂直接對話。”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主任張藜教授指出,“科學元典叢書”為中國科技史研究提供了扎實的文獻基礎,推動了學科從“描述性敘事”向“分析性研究”轉型。她特別提到《化學基礎論》等經典的譯介,不僅還原了科學革命的現場,也為國際科學史對話提供了本土化資源。
科技日報原副總編輯王直華從傳播學的角度指出,科學傳播的本質是雙向“交流”,科學元典呈現了結構完整的自然科學經典和文化創新體系,擁有高度的學術內涵、深厚的情感內涵與優質的表達,真正實現了讓經典在雙向互動中“活”在讀者心中。
(受訪者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