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2025“零碳科普校園行”教師研修活動現場,記者發現,一個由科技企業出錢搭臺、教育專家出力指導、師生走進工廠的科技教育新模式日漸清晰。
將“雙碳”戰略融入科技教育
“火是我們人類社會最早的能源動力,有了火,火燒開水,才有了蒸汽機。”在“零碳科普校園行”科學教師公益培訓現場,科普專家李亦明輕敲燧石,躍動的火苗瞬間吸引了現場師生的目光。
隨后,鋪滿地面的電磁儀、電動機、燧石火種等30余件教具依次登場。三個多小時寓教于樂,李亦明帶領同學們在實驗中重新發現電磁感應、電能轉化機械能等物理原理,探索人類從燃燒能源、轉化能源到存儲能源、利用零碳能源的科學發展史。

為了給偏遠鄉村的中小學生上好機電科普課,近年來,李亦明帶著四五箱實驗教具,走進江西、四川、貴州、廣西的170多所農村學校,為三萬多名農村學生帶去170余堂生動有趣的公益科普課程,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機電大俠”。
零碳,是通過科學設計減排方案,有效抵減碳足跡,最終實現碳的相對零排放,實現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李亦明認為,零碳教育可以成為科技教育的有益補充。
“說白了,零碳就是利用大自然的力量,我們用風力、水力、光熱、核能等清潔能源代替制造大量碳排放的化石能源,驅動磁鐵切割磁感線會產生電,讓我們人類過上美好的生活。”李亦明舉著用于演示電磁感應的法拉第線圈說。

“?當前教育競爭的核心從知識傳授轉向創新能力培養,零碳教育恰是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現實入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綠色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九天認為,零碳教育將國家“雙碳”目標與科技教育融合,將現實世界的科技與課本里的學科知識點融合,有助于學生建立科學認知世界的思維方式、應用課本知識理解復雜的現實問題與解決方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可持續發展觀念。
企業貢獻更多科教資源
資源稀缺,是農村學校給科技教育“做加法”的現實困難。缺專職教師、缺實驗設備、缺課程體系,孩子們對前沿科技的認知只能局限于課本文字,難以獲得更全面的科技教育。
近年來,寧德時代“零碳科普”公益行動邀請專家?出版面向青少年的《零碳科技:點亮可持續未來》零碳科普讀本,并為所有合作學校免費提供配套課程,定期開展科學教師公益培訓。
哪些場景產生碳?什么技術能減碳?該科普讀本系統梳理了交通、建筑、化工、能源等領域的生產原理和碳排放情況,同時,介紹風光發電、東數西算、儲能電池、工業降碳、資源循環等新興技術,讓科技教育的視野不僅限于校園,更多關注校園外的科技應用和前沿發展。
今年秋季學期,福建省寧德市虎貝中心小學,“零碳科普”公益行動旗下的“遠山時代”零碳科技點亮未來公益課堂準時開課,孩子們收看科學家的直播教學,并在現場教師指導下完成科學實驗。目前,“零碳科普”公益行動已覆蓋全國400余所學校的約5萬名中小學生。
那顆由燧石火種點燃的科學夢想,正在田野鄉間的孩子們心中悄然萌生。
“我們希望通過公益項目讓‘碳中和’理念走進課堂、走進書本、走進人心。?以企業反哺教育,讓學生從小接觸真實的產業案例,提升國家未來的創新能力。”寧德時代“零碳科普”公益行動相關負責人說,“也許今天坐在課堂里的某個孩子,未來將成為解決能源危機、構建零碳家園的頂尖科學家。”

打造產教融合新場景
聽大咖講座、看科學實驗秀、走進重點實驗室……在江蘇溧陽,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與當地政府共建的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不僅致力于打造世界級科研成果轉化基地與學術交流樞紐,還擁有一支專業的科技教育隊伍,同時配有科普展廳、院士專家墻、實訓教室等科普場地及設施近6萬平方米。來自全國的研學團隊實地了解動力電池的研發過程,領略先進的零碳能源技術。
“希望通過這些科普活動激發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科學的關注和興趣,了解到科技工作者在做什么,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他們打開科學探索之門。”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科學教育主管薛行健說。

江蘇溧陽擁有千億級產值的動力電池產業集群,聚合上下游企業超100家,動力電池銷量約占全國1/7。這也意味著,許多當地中小學生將會在未來從事動力電池產業相關工作,科學離他們并不遙遠。
寧德時代江蘇溧陽基地率先面向學校預約開放。在這里,電池生產線綿延數百米卻空無一人,只有電芯在雙層運輸線上穿梭,超聲波加工焊接、電解液自動注入、無人車物流運轉、零碳燃氣供應、廢料回收利用……數千臺智能設備整齊劃一,每150秒生產一個電池包。
師生走進這座“燈塔工廠”,近距離探訪零碳電池的誕生歷程,讓科學概念走出書本,眼見為實。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施行近一年來,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正在把科普作為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內容。企業積極將自身科技資源轉化為科普資源,向公眾開放實驗室、生產線等科研、生產設施,有條件的可以設立向公眾開放的科普場館和設施。
“我們希望能讓科技創新走出實驗室、走進校園,更希望將這座‘燈塔工廠’打造為科普研學的一線課堂,讓更多師生直觀感受到‘零碳’的落地實踐與創新力量,共同探索科學教育的更多可能。”寧德時代江蘇溧陽基地相關負責人說。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