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公路總里程接近550萬公里,居世界首位,守護公路安全耐久、提升公路養護質量變得尤為重要。“在極端天氣、災害事故頻發的背景下,公路巡檢、檢測、監測的要求越來越高。”11月19日。中交二公院檢測公司工程師嚴永陽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整個行業都在傾力構建起多維度多指標結構狀態精準感知技術體系,該公司在無人機巡檢、智能檢測機器人、橋隧坡結構健康監測等領域不斷創新,為守護公路安全尋找新路徑。
面對高速公路纜索橋梁高墩高塔、橋下空間日常巡查,人工有時很難到達,病害診斷存在滯后。此時,構建無人機橋梁智能巡檢系統更為便捷。

嚴永陽說,他和團隊一直在創造新的做法,經過研究,發現在無人機橋梁智能巡檢系統中,集成固定式機巢、無人機平臺與高精度視覺傳感器等設備,無人機預先設置航線可實現在無人值守的條件下全天候高頻率自主巡檢。通過回傳影像數據,借助AI算法自動識別混凝土裂縫、銹脹露筋、斜拉索護套破損等潛在隱患,顯著提升高墩高塔、纜索結構、橋下空間等關鍵部位無人化巡檢的覆蓋能力與本質安全保障水平,有效替代傳統高危人工巡檢模式。
橋梁水下結構病害具有極強隱蔽性,傳統水下檢測采用“蛙人”潛入水中進行檢測如同“盲人摸象”,高度依賴經驗對水下結構病害進行辨識,且檢測效率低下,安全作業風險高。
在湖北隨岳南高速公路橋梁水下檢測等項目中,中交二公院檢測公司創新性地采用“水下智能偵察兵”——由水下機器人和無人船組成的檢測戰隊,水下機器人搭載高精度攝像機快速識別水下結構表面缺損情況。同時,無人機搭載聲吶設備如同醫院給患者做CT一般對橋墩進行全方位“掃描”,精準繪制水下結構三維輪廓,甚至“看透”河床下基礎是否被水流掏空。
這套系統通過創新“聲光融合”技術與智能機器人平臺,讓橋梁隱蔽的水下結構病害無處可藏,憑借其智慧化、輕量化、模塊化等特性顛覆傳統橋梁水下檢測作業方式。
(受訪單位供圖)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