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國科學院學部召開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座談會,各專業學部主任和院士代表結合學部工作和本領域、本單位工作實際,對貫徹落實全會精神進行了深入研討。
院士們紛紛表示,要認真貫徹落實全會部署要求,努力踐行“四個表率”作用,當好科技前沿的開拓者、重大任務的擔綱者、青年人才成長的引領者、科學家精神的示范者,以實際行動維護院士稱號的學術性、榮譽性、純潔性,在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新征程中勇挑重擔、再立新功。
強基礎,勇闖“無人區”
“全會提出,‘加強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原始創新是科技自立自強的源頭,也是技術創新的一個策源地。當前我們面臨的諸多‘卡脖子’技術難題,根源往往在于基礎研究尚未取得突破。”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日祥說,“這就要求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自由探索,又要把探索的落腳點放在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學會從國家戰略需求和產業發展中凝練問題、解決問題。”
“在科技實踐中,我們必須沉下心來,勇闖‘無人區’,開展從0到1的探索性工作。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近期強調‘邁好自由探索這條腿’,這正是加強原始創新、實現從0到1突破的重要途徑。”朱日祥認為,我們要著力構建更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文化氛圍。
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工程技術的先導,數學是原始創新的重要源頭。從人工智能的算法優化到量子通信的編碼設計,從經濟預測的數值模型到生物醫藥的分子模擬,都離不開數學理論的支撐。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平認為,搶占科技制高點,對數學研究而言,就是既要支持數學家“十年磨一劍”攻克數學難題,又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深耕基礎理論,搭建“數學+產業”對接平臺,推動數學成果向人工智能、量子計算等前沿領域轉化。
“布局未來,我們必須充分發揮基礎研究的引擎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表示,廣大科技工作者不僅要著力破解“卡脖子”難題,更要以前瞻視野主動布局那些決定未來競爭格局的引領性基礎研究與前沿探索,應堅持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并重,讓基礎研究真正成為引領未來、創造需求的強大引擎。
育人才,做好領路人
“全會強調,‘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教育中心、科學中心、人才中心’‘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院士群體不僅是科研攻關的帶頭人,更是人才培養的領路人,應積極破解人才培養的結構性難題。”張平以數學領域的人才培養為例分析道,當前我國數學人才已取得顯著成效,但仍然面臨數學領軍人才斷層、原創性成果不足等問題。
就數學領域的人才培養,張平建議,積極支持青年科研人員挑戰原創性問題,鼓勵敢于質疑、敢于突破的學術精神,實現0到1的突破;同時培養兼具理論深度與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培養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創新”的復合型數學人才,為數學事業的自主發展筑牢人才根基,為科技自立自強儲備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
“作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一員,我將始終牢記‘國家事’‘國家責’,以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耕數學基礎研究、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培育創新人才隊伍,錨定科技自立自強,以數學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數學智慧和力量。”張平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段慧玲則從力學領域出發,提出青年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加強青年人才培養,要將全會精神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優化科研生態,營造潛心研究、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圍,讓青年人才敢想敢干能干。”段慧玲表示,院士們要做好傳幫帶,為青年人成才鋪路搭橋,讓更多“千里馬”在力學領域競相奔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創新能力強的力學拔尖人才。
揚精神,當好示范者
“全會提出,‘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作為院士,我們要帶頭踐行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核心的科學家精神,進一步凈化學術環境,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對‘打招呼’現象同樣也要堅決抵制。”中國科學院院士嚴純華說。
“平時,我們在談到學術不端和‘打招呼’等行為時,對這些現象都感到頗為擔憂。大家一致認為,如果任其蔓延,將嚴重損害中國科學院學部在公眾心中的公信力,削弱我們在國家發展中的影響力,更將侵蝕科學精神的根基。”嚴純華表示,“作為院士,我們不僅要在學術上追求卓越,更要在道德上嚴于律己,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以深厚的學養與人格魅力引領社會風尚。”
談及力學學科的未來發展,段慧玲特別強調了科學家精神的引領作用。她說:“我們要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把個人的學術追求融入國家的發展大局,用科學家精神錘煉新時代的學生教育,嚴守學術道德底線,堅決反對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的不良風氣,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環境。”
這一觀點與薛其坤的認識不謀而合。在談及創新引領時,薛其坤同樣指出,必須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他說:“我們要深刻領會并自覺踐行‘四個表率’要求。‘四個表率’不僅是我們每一位院士必須遵循的崇高準則,也是對整個科技界的殷切希望。我本人也將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為服務科技自立自強與高水平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友情鏈接: 政府 高新園區合作媒體
Copyright 1999-2025 中國高新網chinahightech.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備14033264號-5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60344號主辦單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社有限責任公司